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气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5岁以下儿童
  • 典型症状:气急 呛咳 呼吸困难 小儿咳嗽 声音嘶哑
  气管、支气管异物(foreign bodies in the trachea and bronchi)是儿科的常见急危疾病之一,可以造成小儿的突然死亡,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严重性取决于异物的性质和造成气道阻塞的程度,轻者可致肺部损害,重者可窒息死亡。 异物分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异物乃因呼吸道炎症发生的假膜、干痂、血块、脓液、呕吐物等。外源性异物系经口吸入的各种物体。
典型症状:气急 呛咳 呼吸困难 小儿咳嗽 声音嘶哑

一、症状

(1)喉异物(foreign body in larynx)

异物入喉时,立即发生呛咳,气急,反射性喉痉挛,而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及喘鸣,若异物停留于喉上口,则有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稍大异物若阻塞于声门可立即窒息致死。

(2)气管异物(foreign body in trachea)

异物刚吸入,其症状与喉异物相似,以呛咳为主,以后,活动性异物随气流移动,可引起阵发性咳嗽及呼吸困难,在呼气末期于气管处可听到异物冲击气管壁和声门下区的拍击声,并在甲状软骨下可触及异物撞击震动感,由于气管腔被异物所占,或声门下水肿而狭小,致呼吸困难,并可引起喘鸣。

(3)支气管异物(foreign body in bronchi)

早期症状与气管异物相似,由于不同种类异物可以出现不同症状,植物性异物,如花生米,豆类,因含有游离脂酸,油酸,对粘膜刺激较大,常出现高热,咳嗽,咯脓痰等急性支气管炎症状,若为金属异物,对局部刺激较小,如不发生阻塞,可存留在支气管中数月而无症状,以后,由于异物嵌顿于支气管而造成不同程度阻塞而出现不同症状。

1.支气管不完全阻塞,吸气时气管扩大,空气可进入,呼气时因支气管缩小,呼出气少,终致阻塞处远端气体不断增加,形成阻塞性肺气肿。

2. 支气管完全阻塞,呼气,吸气时空气均无法通过,则阻塞处远端空气逐渐被肺吸收,终于形成阻塞性肺不张。

二、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最为重要,作细致的体格检查及X线检查是诊断异物的重要手段。

若有异物吸入史,或疑有异物吸入史,虽无体征,或X线检查阴性者,或有不明显原因的支气管阻塞以及久治不愈的急,慢性肺炎及肺不张的病人均应考虑作支气管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一、发病原因

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常分两类:

1.内源性 较少见。如破溃的支气管淋巴结和各种炎症所致的肉芽、假膜、分泌物和干痂等。

2.外源性 甚多见。其种类繁多,可分固体性、液体性,又可分植物性、动物性、矿物性、化学制品等。临床所见如瓜子、花生米、黄豆、栗子、橘核、玉米粒、骨片、图钉、大头针、发卡、小球、塑料笔帽、哨等。

二、发病机制

小儿臼齿未萌出,咀嚼功能差;喉头保护性反射功能不良;小儿进食时爱哭笑打闹;学龄期的儿童喜将一些小玩具、笔帽、哨等含于口中。当其哭笑、惊恐而深吸气时,极易将异物吸入气管。重症或昏迷病儿,由于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偶有将呕吐物、血液、食物、牙齿等呛入气管。临床也见有昏迷病儿因蛔虫上行而钻入气管者。

呼吸道异物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广泛地向父母及保育员进行宣教,3岁以下的小儿臼齿尚未萌出者,不应给以花生、瓜子、豆类及其他带核的食物。在小儿进食时不要乱跑乱跳,以免跌倒时将食物吸入。进食时不可惊吓、逗乐或责骂,以免大哭、大笑而误吸。教育儿童要改掉口含笔帽、哨及小玩具等坏习惯。对于幼儿可能吸入或吞下的物品,均不应作为玩具。危重及昏迷病人进食时,应特别注意,以防误吸。

由于呼吸道异物多为儿童,吸入异物时,家属或未目睹,儿童又不能自诉经过,可问不出异物吸入病史,患儿多因有喘鸣声就诊,而被误诊为“哮喘性支气管炎”,或因阵发性呛咳而误诊为“百日咳”,或因长期呼吸道感染,误诊“肺炎”,“支气管扩张”症等,故对儿童肺部有局部性的病变,长期不愈或时好时犯者,所谓“三不像”症状,即既不象肺结核,又不象典型的支气管肺炎,更不象其他肺部疾病,凡遇此情况,均应考虑呼吸道异物的可能,应予以重视,作细致的体格检查及X线检查是诊断异物的重要手段。

应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如勿将细小物品放入口中,吃东西时勿谈笑嬉闹、恐吓、打骂致异物呛入呼吸道。三岁以下小孩不宜吃花生、瓜子等食物,纠正工作时将钉子、针等物含在口内的习惯。

肺脓肿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