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夜尿增多 蛋白尿 关节僵直 肢端硬化 结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是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急、慢性间质性肾炎、肾淀粉样变、肾脏坏死性血管炎及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典型症状:夜尿增多 蛋白尿 关节僵直 肢端硬化 结节

一、症状

有慢性、多发性关节滑膜炎病史,表现为发热,手、足及四肢关节僵直、红、肿、变形及功能障碍。一部分患者在用非类固醇消炎药或金制剂时,很快出现肾脏损害加重,呈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若及时停药、及早做相应处理,可恢复到较好的程度。有的患者长期应用上述药物造成直接慢性肾损害,或合并肾脏免疫性损害,则可出现不同程度蛋白尿及镜下血尿,部分病人可出现浮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夜尿增多常提示慢性间质性肾炎。继发性肾淀粉样变或坏死性血管炎者肾损害严重,多发展为慢性肾衰。

二、体检发现

有或无血压高、浮肿,常有关节红、肿,变形及功能障碍,部分有皮下类风湿结节。

三、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病因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1、细菌感染(15%)

实验研究表明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为RA发病的一个持续的刺激原,A组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持续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支原体所制造的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人的RA相似,但不产生人的RA所特有的类风湿因子(RF).在RA病人的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从未发现过细菌或菌体抗原物质,提示细菌可能与RA的起病有关。

 2、病毒感染(15%)

RA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关节炎与RA不同,RA病人对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强烈的反应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现持续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体,但到目前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发现EB病毒核抗原或壳体抗原抗体。

3、遗传因素(18%)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人群调查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与RF阳性患者有关.HLA研究发现DW4与RA的发病有关,患者中70%HLA-DW4阳性,患者具有该点的易感基因,因此遗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4、性激素 (10%)

研究表明RA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4,妊娠期病情减轻,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病减少.动物模型显示LEW/n雌鼠对关节炎的敏感性高,雄性发病率低,雄鼠经阉割或用β-雌二醇处理后,其发生关节炎的情况与雌鼠一样,说明性激素在RA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5、其他因素(8%)

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前常无明显诱因可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预防

1)居预防寒冷和潮湿,避免精神刺激,劳逸结合,增强抵抗力。

2)饮食上,不吃鱼虾等易引起发病食物。

3)药物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应注意避免有关治疗药物的再次使用。

4)类风湿活动期,要卧床休息;缓解期,要适当活动,一方面增强体质,一方面防止运动器官出现废用性疾患。

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鉴别

本病应与其它结缔组织病所致的肾损害相鉴别开来:

1、统性红斑狼疮;

2、合性结缔组织病;

3、湿性关节炎等;

4、发性小血管炎、痛风等所致的肾损害。

慢性肾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