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β地中海贫血(小儿β-珠蛋白生成障碍贫血)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肝功能衰竭 脾肿大 肝肿大 食欲不振 鼻梁低
  β地中海贫血(β-mediterranean anemia)是指β链的合成受部分或完全抑制的一组血红蛋白病。
典型症状:肝功能衰竭 脾肿大 肝肿大 食欲不振 鼻梁低

一、症状

根据严重程度又可分为极轻型、轻型、中间型及重型四等级。极轻型地中海贫血无贫血症状因此又叫做地贫基因携带者,轻型地中海贫血仅有轻度贫血,多在体检时才发现,这两型患者一般都不知自己带有这种遗传基因。中间型患者中度贫血,可接受药物治疗和脾切除手术,提高血红蛋白,但仅仅是改善贫血,不能治愈,相对较重的还要输血。重型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出生后3-6个月发病,他们需要终生定期的输血和接受除铁剂治疗。各类地中海贫血之间又可互相组合,可与各种异常Hb组合(如HbE/β地中海贫血),这一组疾病又称地中海贫血综合征,均属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

二、诊断

1.轻型β地贫

只有轻到中度贫血而无症状。感染和妊娠时贫血加重。HbF正常或轻度增加(不超过5%)。寻查遗传基因,父或母为β海盆杂合子。除外其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凡符合上述条件可诊断本病本型。

2.中间型β海贫

症状和体征介于重型和轻型β海贫之间。贫血程度、肝脾肿大、面部改变与骨骼改变均较重型为轻,发病较迟,病程较良性。本病如不治疗,多于5岁前死亡。多种不同基因引起的中间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需依据基因分析和Hb结构分析进行诊断。

3. 重型β海贫

有严重贫血并出现症状。临床多见患儿出生时无症状,生后3~6 个月内发病者占50%,偶有新生儿期发病者。发病年龄愈早,病情愈重。较早出现的严重溶血性贫血的相应临床表现,如进行性贫血,黄疸,伴骨骼改变,首先发生于掌骨,再至长骨、肋骨,最后为颅骨,形成特殊面容(Downs面容):头大、额部突起、两颧略高、鼻梁低陷,眼距增宽,眼睑水肿。皮肤斑状色素沉着。食欲不振,生长发育停滞,肝脾日渐肿大,以脾大明显,可达盆腔。X线可见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髓腔增宽、外板骨小梁条纹清晰呈直 立的毛发样等,可有病理性骨折。患儿常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并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时因过多的铁沉着于心肌和其他脏器如肝、胰腺等而引起该脏器损害的相应症状,其中最严重的是心力衰竭和肝纤维化及肝功能衰竭,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凡临床符合有重度溶血性贫血,HbF>30%者,可初步诊断重型β海贫。为进一步确 定诊断可做α和β珠蛋白链的合成比率测定和基因分析。家系调查可证明患者的父母均为轻型β海贫。并能除外HbF增加的其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如HbF持存,F(δβ)、A~2F和βγ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严重的慢性进行性贫血,需依靠输血维持生命,3~4 周输血1 次,随年龄增长日益明显。

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液检查特别是HbF含量增高及家系调查可确诊,有条件者可进一步作肽链分析或基因诊断。

一、发病原因

根据β基因缺陷所产生的杂合子和纯合子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按照病情轻重可分轻型和中间型、重型三种类型。

 1.轻型β-地中海贫血

2.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

3.重型β地中海贫血

二、发病机制

β-地贫的许多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均与珠蛋白链合成不平衡有关。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组织和结构的多种突变,使基因表达发生了部分β少,或完全;a、β在肝肝内制造障碍(平常用a、β-或a、β 表示),导致一种或几种正常的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如所造成的组成珠蛋白的肽链高度异质性综合征。由于β链的合成受到抑制,故HbA(α2β2)的合成可减少或不存在,在杂合子,多余的α链与代偿性增多的δ链结合,使AbA2(α2δ2)增加。在纯合子由于β链的显著减少,α链相对增加,多余的α链与γ链结合,故HbF(α2γ2)成为红细胞中主要的Hb成分。由于HbF较HbA的氧亲合力高,在组织中不易释出氧,故患者常有组织缺氧,缺氧引起红细胞生成素的大量分泌,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红骨髓极度扩张,因而引起一系列骨骼改变。由于α与β链之间的不平衡,过剩的α链可聚合成极不稳定的α2、α3,或α4,易变性沉积于幼红细胞和红细胞中而形成α链包涵体,由于包涵体附着于红细胞膜而使红细胞膜变僵硬,易受机械性损伤,在骨髓内破坏而不能全部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无效造血”。部分含有包涵体的红细胞虽然成熟并释放至外周血,但这些红细胞通过微循环时,易被破坏,使其寿命缩短,此外,红细胞的包涵体还影响红细胞的通透性,进一步使其寿命缩短,导致溶血性贫血。

HS的遗传缺陷有异质性,大多数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75%),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25%)。一般有明显家族史,但10%-20%的病人可无明显家族史,其病因可能为基因的自我突变,也可能与变异的表现型或常染色体遗传有关,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基本阐明HS的基因及膜蛋白。

贫血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增加(达80%),加以铁利用障碍和治疗过程中的反复输血。使心、肝、脾、骨髓及皮肤等组织沉积大量的铁,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晚期产生继发性血色病,心肌和肝功能等遭受损害,糖尿病和其他内分泌障碍等。不同类型海贫的临床表现差别极大,最重者可于胎儿出生前即死亡,最轻者可以终身不贫血,无症状。临床所见大多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贫血患者,具有低色素小红细胞和靶形红细胞,并有血红蛋白成分的各种改变。重型多生长发育不良,常在成年前死亡。轻型及中间型患者,一般可活至成年并能参加劳动,倘注意节劳及饮食起居,可以减少并发症、改善症状。

小儿β地中海贫血预防

预防在本病中起重要作用。婚前地中海贫血筛查,避免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联婚,可明显降低重型/中间型地贫患者出生的机会。推广产前诊断技术,对父母双方或一方地贫基因携带者,孕4个月时,采集胎儿绒毛、羊水细胞或脐血,获得基因组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重型/中间型患儿应终止妊娠。

小儿β地中海贫血鉴别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缺铁性贫血

 需注意与发生于婴儿期重症缺铁性贫血区别。轻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现和红细胞的形态改变与缺铁性贫血有相似之处,故易被误诊。但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这种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世界各地可见。其病因:一是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二是铁的吸收不良,三是失血过多等,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鉴别:缺铁诱因,血清铁蛋白含量减低,骨髓外铁粒幼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叶琳升高,铁剂治疗有效等。

2.血红蛋白E病

该病是由于珠蛋白基因发生点突变,β-珠蛋白链上某种氨基酸被另一种氨基酸取代,使血红蛋白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与本病相似,但本病Hb电泳可见HbE>30%。

3.红细胞G-6PD缺乏所致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NSHA)

重型者与本病临床表现相似。但前者自幼年起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大;可因感染或服药而诱发急性溶血。G-6PD活性降低,红细胞Heinz小体生成试验阳性,HbF含量正常可鉴别。

4. 传染性肝炎或肝硬化

 因HbH病贫血较轻,还伴有肝脾肿大、黄疽,少数病例还可有肝功能损害,故易被误诊为黄疽型肝炎或肝硬化。但通过病史询问、家族调查以及红细胞形态观察、血红蛋白电泳检查即可鉴别。

5.新生儿ABO溶血病

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仅见于胎儿新生儿期,可出现暂时球形细胞增多,应与新生儿HS相鉴别。但这种球形红细胞可随血中抗体降低而消失。血清学检查抗A(或抗B)抗体阳性,Coombs试验阳性,无阳性家族史可以鉴别。

小儿β地中海贫血饮食

黄疸,贫血,肺炎,肝纤维化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