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环状毛囊性毛细管扩张)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感染或中毒者
- 典型症状:瘙痒 疼痛 皮肤萎缩 点状出血 色素异常
一、症状
初为对称发生的各种形状的毛细血管扩张,往往排列成环状、半环状,亦可呈线状、纹状、匐行状甚至片状的直径为1~3cm的斑。毛细血管扩张在斑的边缘显著,随后在其内部(中央)出现点状出血和淡褐色色素沉着,出血点的数目较毛细血管扩张的数目为少。斑状损害可继续离心性扩大,在其边缘可出现新的毛细血管扩张与出血点,经过一定时期后,斑的色调变淡而呈黄褐色。此后色素沉着消失。往往遗留轻微的皮肤萎缩,患部毳毛亦可脱落。
本病往往对称发生于小腿伸侧面,数目可多可少,也可发生于大腿、前臂、臀及躯干部。几无黏膜病变。通常没有自觉症状,有的感觉轻度瘙痒,少数患者在皮疹发生以前有神经痛或风湿性疼痛。患者亦无静脉淤积现象。个别病例可突发急性起病。
二、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即毛细血管扩张性小点、出血、色素沉着所组成的环状损害。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是由某种感染性或中毒性因素所致的局部血管炎改变。
二、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似Schamberg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血管扩张和闭塞性血管内膜病变,周围是以淋巴为主的小圆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不同程度的水肿,毛囊可萎缩或变性。早期乳头下血管扩张和内皮细胞肿胀,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以及中性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内因红细胞外渗而有含铁血黄素沉着。萎缩期见表皮萎缩、血管壁肥厚,皮脂腺、汗腺也可萎缩不见。
防止可能的诱因;预防感染,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早诊断,早治疗。
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食物(牛奶、鸡蛋、鱼虾等)、药物(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剂等)以及花粉、蚊虫叮咬等。一般来说,过敏性紫癜85%与感染有关。如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龋齿、肠道寄生虫病等要及时治疗,并要积极寻找过敏原,可通过生物检测仪或经血液检测到。平时注意避免接触这些能够引起过敏的物质,若与某种食物有关应禁食,与药物有关应停用,与环境有关应避开。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细致的护理对本病的预后非常重要。
根据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即毛细血管扩张性小点,出血,色素沉着所组成的环状损害。
可与其他紫癜性皮肤病相鉴别。引起皮下出血的疾病统称为紫癜,多半为血管系统障碍所致的过敏性紫癜(舍一亨氏病),以及血小板减少而造成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谓过敏性紫癜,在变应性变态反应中(过敏症)属于全身性急性反应,在用注射马血清治疗白喉时引起的过敏性疾玻与这种血管紫癜的症状相似。
一、适宜食物
宜多食清淡、富于营养及易消化食物,可常服带衣花生、红枣、桂圆、扁豆、茄子、马兰头、莲藕、萝卜、鱼鳔、动物皮胶等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动物肝等,以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K。
二、不适宜食物
忌食香燥、辛辣动火之品,不食用生冷油腻硬食,避免或少食虾、蟹、蛤、海鱼等海腥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