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贫血(早产贫血)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
- 典型症状:水肿 活动后气促 心动过速 皮肤苍白 面色苍白
早产儿贫血症状诊断
一、症状
1.贫血症状 苍白、喂养困难、体重不增、气促、心动过速、活动减少、呼吸暂停等。
2.水肿 少数病例有下肢、足、阴囊、颜面轻度水肿。
二、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急性失血伴低容量性休克者,应通过脐静脉导管的立即输全血或袋装红细胞,15ml/kg输注5分~10分钟以上来纠正,可重复输注直到恢复正常循环。如果不能立即输血,可开始输入同样容量的胶体液(5%人体白蛋白或新鲜冷冻血浆)或0。9%生理盐水支持循环。如果休克持续,应重复给予输血,胶体液或生理盐水。通过脐静脉插管(用X线确定导管头部在膈肌的上方)监测中心静脉,以帮助确定血循环缺失恢复的时间。
在胎-胎之间输血,供血者需交换输血或单纯输血来提高红细胞压积至安全水平,受血者可有红细胞增多症,可能需要用胶体液进行部分交换输血(交换放血)治疗,使红细胞压积降至安全水平(通常<65%)。
早产儿贫血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早产儿在生后4~8周血红蛋白迅速降至最低值,与胎龄、体重、营养情况有关。体重在1.2~2.3kg者,血红蛋白最低点为96g/L?14g/L(9.6g/dl?1.4g/dl);而体重<1.2kg者,为78g/L?14g/L(7.8g/dl?1.4g/dl)。早产儿除贫血外,同时出现淡漠、进食困难、体重不增、呼吸困难、心率增快、活动减少、苍白等症状,应属病理范畴。病理性早产儿贫血,因有症状,需要进行干预。
1.产前出血主要是经胎盘失血,
包括胎儿-胎盘出血、胎-母输血及双胎间输血。由于出血隐匿,出血量多少不等,出血速度可急可缓,因此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2.产时失血
多由于分娩时产科意外情况、胎盘及脐带畸形而引起。
(1)胎盘异常:严重失血常发生于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或剖宫产时误切胎盘而致失血,胎盘畸形以多叶胎盘较常见,每一叶发出一脆弱静脉分支至胎盘,该血管易破裂出血。
(2)脐带异常:正常脐带可由于过度牵扯而突然出血,脐带畸形如脐带血管瘤、迷走血管等,后者是脐带达到其植入处前分出1条或多条血管,其血管壁薄,缺乏脐带胶样组织的保护,极易破裂;脐带帆状植入胎盘,血管亦在无保护情况下穿过羊膜和绒毛膜之间,出血发生率为1%~2%。
3.生后失血
生后失血以脐部、胃肠道和内出血多见,近年来由于医院性诊断性取血而引起失血也有所增加。
4.生理因素
可能与早产儿红细胞寿命较足月儿更短;生长迅速,血浆容量扩张,导致血液稀释;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可能是其基因表达调节障碍,亦可能是靶细胞对其敏感性低下所致。
5.病理因素 除上述生理原因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营养因素;
②疾病因素;
③医源性失血,如早产儿体重为1.5kg,总血容量约为150ml,抽血量如累积达7.5~15ml,失血量达5%~10%总血容量。1kg婴儿抽血1ml相当成人抽血70ml。
二、发病机制
1.生理性因素
(1)红细胞生成素:肾外部位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对贫血继发的低氧环境不敏感。出生时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部位由肾外(多数在肝脏)转移到肾脏,在早产儿,这种转移延迟,导致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
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可能是其基因表达调节障碍,亦可能是靶细胞对其敏感性低下所致。
(2)红细胞数量少:早产儿出生时每公斤体重平均红细胞数较足月儿低。
(3)生长迅速:血浆容量扩张,导致血液稀释。
(4)氧耗量少:相对足月儿,早产儿氧耗量较少,因此他们对氧的低需求允许在贫血中表现出的低携氧能力。
(5)红细胞寿命短:早产儿出生时体内贮存维生素E量少,并持续至生后2~3个月,维生素E缺乏时,红细胞膜的脂类过氧化物损伤胞膜而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2.病理性因素
出生前营养物质储备不足,出生后由于吸吮和消化能力差致摄入营养不足。
①铜:在妊娠最后12周,胎儿肝内铜的储存量才开始增加,因此早产儿肝内铜的储存量不足。铁的吸收及储存铁的释放靠血浆中90%以上的铜在正常情况下是与铜蓝蛋白结合。铜缺乏亦可产生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且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②铁:对妊娠各期研究发现,胎儿储铁率大约和其体重增加呈正比例,所以整个妊娠期胎儿维持恒定铁含量75mg/kg,并以3种形式存在:
a血红蛋白铁
b组织铁
c储存铁。
在无贫血婴儿,总铁量75%以血红蛋白铁形式储存,1g血红蛋白含3.4mg元素铁。出生时红细胞量低的婴儿,其铁储存量亦低且决定生后血液学状态。体重<1400g的早产儿,骨髓可染铁的研究发现出生时可染铁少,到第8周骨髓内已不能见到含铁血黄素;而足月儿骨髓铁储存到20~24周方耗尽,因此早产儿较足月儿缺铁出现早。
④叶酸:新生儿血清叶酸水平高于成人2~3倍,由于生长迅速,代谢活力高,需要量为成人的4~10倍,生后3~4周内常降至缺乏范围。低体重儿下降更快,因其肝储存量仅159mg,而足月儿为224µg。早产儿<1500g者,血清叶酸降低导致“叶酸缺乏”的发生率为10%~30%,在生后3个月内见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③维生素E:对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很重要,是一种抗过氧化剂。婴儿出生时血清值为7.2~16.8µmol/L,是母亲维生素E值的1/3~1/2。维生素E与婴儿体重成正比,婴儿愈小其缺乏程度愈大,例如出生体重3500g小儿体内维生素E储存量为20mg,而出生体重1000g的婴儿储存量仅3mg。
疾病致摄入不足,消耗增加。
医源性失血对低体重儿来讲,其量相对多,这些均说明早产儿易早期发生缺铁。如早产儿体重为1500g,总血容量约为150ml,抽血量如累积达7.5~15ml,失血量达5%~10%。1000g婴儿抽血1ml相当成人抽血70ml。
早产儿贫血预防
1. 发生在产前的胎-母失血(是胎儿失血最常见类型) 胎-胎输血,病因和机制尚不明确,发现羊膜穿刺,外倒转,静脉注射催产素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可发生,除积极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外,其他操作应慎重,并注意鉴别本症的发生,以及时采取有效诊治措施。胎-胎输血若能在产前确诊,受血胎儿穿刺抽取过多的羊水,可缓解症状,并为病因治疗的方法。
2. 发生在产时和产后的失血,应提高接生技术,加强围生期保健,防止难产和早产,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等均为有效措施。
3. 加强孕期和围生期保健,孕母平衡膳食、防治营养素的缺乏,防止早产,防止医源性失血,如频繁抽血做过多不必要的化验检查等。
早产儿贫血鉴别诊断
一、鉴别
应首先除外感染性疾病和新生儿出血症等,依靠体检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明确鉴别诊断。
如果有围产期大量出血,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和严重的产前或产时窒息。婴儿有低血压,极度苍白,脉搏弱或缺如,呼吸无力,对心肺复苏反应差。因为可能还无时间形成红细胞压积下降,出生时红细胞压积的正常并不能排除急性大量失血。相反,有慢性胎-母出血的婴儿,表现苍白并有低红细胞压积,但有良好的脉搏和灌注。
在胎-胎间输血,供者往往小于胎龄和贫血,尿量少导致羊水少;受者显著大且多血,尿量多导致羊水多。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苍白窒息 出生前多有分娩合并症或宫内窘迫,新生儿有青紫、呼吸困难或暂停、心率减慢及无Hb降低等可与本病鉴别。
2.重症新生儿溶血病 也可有苍白、贫血,但常伴水肿、肝脾肿大,生后24h内即出现黄疸,可与本病鉴别。确诊溶血病需靠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
早产儿贫血饮食保健
早产儿的营养及喂养:目前各界较重视,一般主张早喂养,使其生理体重下降时间缩短,或程度减轻,低血糖率发生减少,血胆红素浓度相对减少。一般生后6~12小时开始喂糖水,24小时开始喂乳,体重过低或一般情况较差者,如曾发生紫绀、呼吸困难或手术产者,可适当推迟喂养,静脉补液。
哺喂方法:按早产儿成熟情况不同而异,对出生体重较重的、吮吸反射良好的,可直接哺乳,反之用滴管或胃管喂养。
摄入量随早产儿出生体重及成熟程度而定,可参考早产儿摄入量计算公式。
出生10天内早产儿每日哺乳量(ml)=(婴儿出生实足天数 10)?体重(克/100)
10天后每日哺乳量(ml)=1/5-1/4体重(克)
以上摄入量为最大摄入量,如早产儿不能吃完,可将剩余部分由静脉补充,以保证蛋白质、热卡和水分的供给。
喂奶间隔时间:可根据奶方和体重安排,一般体重1000克以下者,每小时喂一次;1001~1500克者,每1.5小时喂一次;1501~2000克,每2小时喂一次;2001~2500克,每3小时一次,或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早产儿营养需要量的问题,是个不断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般认为早产儿对热量的要求高于成熟儿,每日每公斤体重需热卡110~150千卡。因早产儿安静代谢率,指肺呼吸的作功比成熟儿大,但吸收能力低于成熟儿,所以热能的供给还是以稍低开始为宜。视情况逐步加多。
蛋白质:成熟儿从母乳中摄入的蛋白质占总热量的6~7%,早产儿摄入的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0.2%,高于正常儿。
氨基酸:正常儿必需氨基酸为9种,早产儿为11种,因早产儿缺乏有关的转化酶,不能将蛋氨酸转化成胱氨酸,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因此胱氨酸、酪氨酸成为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无机盐:早产儿比成熟儿需要的多,因为胎儿的最后阶段,是无机盐增加的阶段,如:钙、磷、铁都要增加,不足月的,早产儿体内就会缺乏无机盐。
维生素:早产儿缺维生素E,易出现溶血性贫血,早产儿对脂肪的吸收率不如成熟儿,并可能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及其它营养素。早产儿食配方食品还是以母乳喂养好,待研究。总之早产儿的营养应因人而异。因情况不同,个体差异,营养上应结合个体情况细致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