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出血热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皮肤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虫媒传播,其他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蛋白尿 肠出血 出血倾向 斑丘疹 面颊及上胸部充血
一、症状
各种病毒性出血热,临床表现虽有差异,但都有以下几种基本表现。
1.发热
这是本组疾病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出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以蚊为媒介的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和新疆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
(1)流行性出血热: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7日。
(2)登革出血热:
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3)新疆出血热: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39.1~40℃),热程约1周。
2.出血及发疹
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统大出血
(1)流行性出血热:
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呈急性病容,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皮肤黏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并可发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鼻出血等。
(2)登革出血热:
多数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软腭见有散在性瘀点,有时融合成瘀斑。此外,尚可发生红斑、斑丘疹及风团样皮疹。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3)新疆出血热:
伴有面颈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在软腭和颊粘膜、胸、背、腋下、面部、颈部及四肢有瘀点及瘀斑,在腋下多呈条索状排列,出血点是上身多,下身少,注射部位可见血肿及瘀斑,眼球结膜有水肿。热退前后有出血现象,如消化道出血、血尿、子宫出血等,病程约10~14日。
3.低血压休克
各种出血热均可发生休克,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流行性出血热休克发生最多而且严重。
(1)流行性出血热:
一般持续1~3日,重症可达6日以上。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重者发生休克。
(2)登革出血热:
严重患者常突然出现休克,常发生于第4病日(2~5病日),持续12~24小时.出现烦躁不安,四肢厥冷、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细弱。
(3)新疆出血热:
热退前后(约1周)出现低血压休克。
4.肾功能衰竭以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最为严重
其他出血热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但多轻微,仅表现为轻到中度的蛋白尿。
(1)流行性出血热:
多在病后第8~12天进入少尿期,肾损明显。由于肾功衰竭,肾脏排泄功能障碍,体内大量代谢物及液体潴留,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氮质血症和/或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综合征。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多尿初期,氮质血症、高血压和高血容量仍可继续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回降。
(2)登革出血热:
肾上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轻到中度的蛋白尿,血尿。
(3)新疆出血热:
无少尿期和多尿期经过。
5.其他少见热型
(1)阿根廷出血热:
潜伏期6~14天。起病徐缓。第一病周,逐渐出现不适,体温渐升,第3病日可达39℃,剧烈头痛、腰痛、肌肉关节痛、厌食、恶心、呕吐、上腹痛,部分病人眼眶疼痛,亦可有便秘或腹泻。体检见面、颈及上胸部潮红,上胸、上臂及腋窝皮肤可见瘀点、瘀斑,淋巴结中度肿大。结膜充血、眶周水肿、口咽黏膜充血、细小瘀点、软腭有大小不一的水泡,牙龈充血或出血。女性患者常有轻度至中度的子宫出血,并可作为阿根廷出血热的首发症状。少数病人急性起病,似急腹症而致手术。第1周末随着发热的迅速消退而出现低血压、少尿和不同程度脱水,持续48h后渐恢复。病重者可发生昏迷休克,少数在48~72h死亡。
(2)玻利维亚出血热:
初起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部分病人皮肤感觉过敏,即使受光线照射后也能使皮肤产生疼痛,有明显结膜炎,眼眶周围水肿,但皮肤黏膜无瘀点,可有胃肠道出血,恢复期可发生弥漫性脱发。
(3)远东出血热:
突然发病。初起有发热、头痛、腰痛等全身症状,在结膜和皮肤(尤其是腋部)出现瘀点。
二、诊断
临床诊断可根据疫区及流行季节,急性发热,全身高度衰竭,乏力,皮肤潮红者,或伴少尿,低血压。确诊必须有血清学或病毒学的证据。
一、发病原因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
(1)流行性出血热:
本病由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一些家畜也可偶然性携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
(2)登革出血热:
本病由披膜病毒科的黄病毒属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其次是白纹伊蚊。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东南亚地区,
(3)新疆出血热:
本病由布尼亚病毒科的内罗病毒属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亚洲璃眼蜱。我国,俄国以及非洲等地均有本病流行。
(4)阿根廷出血热:
本病由虫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螨。病毒在东南欧引起较重型HFRS。
(5)玻利维亚出血热:
本病系由虫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啮齿动物。
(6)远东出血热:
本病由虫媒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啮齿动物,主要流行于美洲及朝鲜。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是主要的。病毒进入人体后,经复制增生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出血、水肿和休克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病毒血症亦可引起各个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与坏死,并导致功能障碍。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损害引起的血管扩张、充血,导致出血和血浆外渗.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软组织出血.内脏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肝脾及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生,吞噬现象活跃。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肺泡内有蛋白渗出液,肺毛细血管可有纤维蛋白血栓。肝实质脂肪变并有灶性坏死, 肝小叶中心坏死,亦可见灶状或点状坏死。肾上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球状带脂肪消失, 肾小管上皮有节段性变性坏死。此外,心肌、肾上腺、胰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坏死区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脑膜呈非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脑实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周围出血及淋巴细胞浸润。皮质及脑干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噬神经细胞现象和小胶质细胞增生。
病毒性出血热预防
各种病毒性出血热目前均无特效治疗方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对于患病者,应积极预防及治疗休克、大出血、肾功能衰竭、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等。
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可用国产灭活的乳鼠脑精制疫苗,人群中初步试验三针注射后抗体阳转率可达70%以上。
病毒性出血热鉴别
不同时期鉴别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
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
不同体征鉴别:
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 C鉴别。
腹痛为主要体征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不同病毒鉴别
目前已知病毒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共14种,各有其名称,其中我国已发现四种,流行性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基孔肯雅出血热。临床上要根据症状和检查区分不同病毒引起的出血热。
1 流行性出血热:
有鼠类接触史,临床上有明显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2 新疆出血热:
为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高峰,患者有蜱叮咬史。
3 登革出血热:
有伊蚊叮咬史,临床表现与马尔堡出血热相似,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病毒性出血热饮食
出血热食疗药膳方
萝卜甘庶汤
配料:萝卜500克,甘蔗500克,金银花10克,竹叶10克。
制法:水煎服。
药用:每天2次。
说明:清热解毒;对发热恶寒、头痛、全身酸痛有疗效。
芦根汤
配料:芒根50克,鲜萝卜200克,葱白7个,青橄榄7个。
制法:水煮汤。
药用:代茶饮。
说明:清热解毒;对发热恶痛、头痛、全身酸痛疗效。
黄瓜番茄汁
配料:黄瓜250克,番茄230克。
制法:黄瓜、番茄取瓤,拿纱布绞取汁。
药用:代茶饮用。每天2次。
说明:清热透邪;对高热、口渴烦躁、汗出气促、泛恶呕吐、视物不清、目痛有疗效。
莲花粥
配料:莲花末6克,粳米100克。
制法:莲花阴干,研成细末,将粳米煮粥,加入莲花末调匀。
药用:空腹食用,每天2次。
说明:清热透邪;对高热、口渴烦躁、汗出气促、泛恶呕吐、视物不清、目痛有疗效。
清营汤
犀角 生地黄 麦冬 玄参 丹参 竹叶心 银花 黄连 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黄 丹皮 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
犀角 大青叶 栀子 淡豆豉
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出血热患者吃什么好?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流食半流食为主。
出血热患者不要吃什么?
忌烟酒,忌食辛辣之品。
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