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蝇蛆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青海、西藏、内蒙古东北及华北等地人民
- 典型症状:头晕 瘙痒 蠕动感 疖肿 风团
一、症状
皮损出现前患者常感全身不适,如轻度发热、头痛、头昏、恶心、倦怠、失眠、四肢麻木,局部皮肤有灼痛、麻痒感。
1.疖肿型 感染数月后皮肤出现约杏核大小,高出皮面的游走性风团状正常皮色或红色肿块,深达皮下。肿块逐渐增大,瘙痒能加剧,自觉有虫蠕动感。肿块常可移动,约一至数天后,损害增大,肿胀加剧,中央出现紫红色血性小疱,破溃后可排出幼虫(蛆)及少量黄色黏液或脓液,约经2~3天,炎症渐退,愈后留瘢痕,一般以皮肤疏松部位多见。数目不等,可多达十余处,常分批发生。好发于肩胛、胸、腹、腰、臀等部,亦可见于眼睑或口唇附近,常此伏彼起,一处愈后,他处又复出现。
2.匐行型 皮肤出现曲折线样红肿,末端为一水疱,此系幼虫活动标志,幼虫居于疱的前方。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细胞计数显著增高,血沉加速。组织病理呈嗜酸性肉芽肿状,真皮内有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虫体断面,可以做出诊断。
一、发病原因
蝇蛆病源为牛马等牲畜的一种寄生虫病,亦可感染于人。引起本病的蝇类有多种,我国文献记载的有牛肤蝇(青海)、纹皮蝇(沈阳、内蒙古自治区)、陈氏珍蝇(内蒙古自治区)等。
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肠道蝇蛆病;眼、耳、鼻、口腔蝇蛆病;创口蝇蛆病;阴道和尿道蝇蛆病;皮肤蝇蛆病。
按寄生的程度分以下3种:
1.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可穿入皮肤,引起皮下蝇蛆病。
2.蝇通过某种蚊虫吸吮人血时,由刺吮伤口处进入皮肤(如人肤蝇)。
3.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或皮肤溃疡中,在腐烂组织中生活(如马蝇、肉蝇),称为外伤性蝇蛆病。
本节重点介绍由牛肤蝇或纹皮蝇引起的皮下蝇蛆病。
二、发病机制
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可穿入皮肤,引起皮下蝇蛆病。蝇通过某种蚊虫吸吮人血时,由刺吮伤口处进入皮肤(如人肤蝇)。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或皮肤溃疡中。引起发病。
搞好牛棚、马厩卫生,做好灭蛹灭蝇工作,消灭成熟幼虫,防止成蝇孳生。经常洗澡,做好个人卫生。
本病应该和为有形皮炎相鉴别,后者属于猪囊虫病感染,局部皮肤组织可有囊虫乱沉着,经过孵化后可以形成幼虫以及皮肤破溃,病伴有皮肤的瘙痒、疼痛、隆起等形态改变。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幼虫的具体性质,故容易进行鉴别。
本病属于卫生不洁以及皮肤存在有伤口,被蚊蝇排卵污染所致,故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对于皮肤有损伤的应保持创口的卫生。可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柠檬、猕猴桃、杨桃、橘子、柚子、橄榄、麦芽糖等食物,维生素B2代谢后可造成局部的异味,对蚊虫有刺激作用,故可减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