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化脓性腮腺炎

  • 挂号科室:口腔科
  • 发病部位:面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成年人及儿童
  • 典型症状:温毒厥脱 腮腺肿胀 腮腺区肿大 腮腺无痛性肿块 腮腺肿大
  化脓性腮腺炎,又称斑点状腮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涎腺炎症,可发生于一侧,也可发生于双侧。成年人及儿童发生者其转归有显著不同。这是一种源于口腔的上行性感染,通常由可累及腮腺管口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典型的感染发生于因进食少或因服用抗胆碱能类药物而口腔干燥的老年人或慢性病人,以及全麻后的病人,见有发热,寒战和单侧腮腺疼痛和肿胀;腮腺坚硬且有触痛,其上方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压迫腮腺使脓液从腮腺管流出,涂片后往往可见成堆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典型症状:温毒厥脱 腮腺肿胀 腮腺区肿大 腮腺无痛性肿块 腮腺肿大

化脓性腮腺炎症状诊断

一、症状体征:

化脓性腮腺炎的初期症状主要为疼痛,逐渐引起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肿大,腮腺导管口可呈现红肿,压迫肿大的腮腺区导管口可流出脓性或炎性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感染,可使腺体组织坏死,扩散到整个腮腺组织并向周围组织扩散。炎症初期全身反应不明显。病情加重,可引起高烧,有时可高达40℃,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增高。全身反应主要取决于细菌的毒力和病人机体的情况。

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病原菌不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要予以鉴别。后者主要为儿童,有接触史,多为双侧,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但在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增高。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期血液及小便中淀粉酶增高。流行性腮腺炎一般有终身免疫力。

发病急骤。多数病员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少数病员由于机体状况衰竭,上述全身反应可不明显。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于一侧。患侧腮腺区红肿明显,下颌后凹消失,耳垂上翘。由于腮腺包膜致密,肿胀受到约束,内部压力增高,故疼痛剧烈,触压痛明显。有程度不等的强口受限。患侧腮腺导管开口处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由于筋膜分隔,脓肿常为多个、分散的小脓灶,故早期无典型的波动感。

二、检查: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不宜行腮腺造影。

三、诊断: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依靠病史及临床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化脓性腮腺炎疾病病因

一、病因:

化脓性腮腺炎较少见。为化脓性致病菌所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数并发于一些患有严重疾病(如急性传染病)或大手术后的病员。

二、发病机制:

正常时,腮腺分泌大量唾液经腮腺导管排入口腔,有帮助消化及冲洗自洁作用。重病及消耗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后期或胸、腹部大手术后的病员,机体抵抗力下降,全身及口腔的免疫能力减弱,唾液分泌功能障碍,致病菌经腮腺导管逆行进入腺体而发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此外,外伤或周围组织炎症的扩展,涎石、疤痕挛缩等影响唾液排除,亦可引起本病。

化脓性腮腺炎预防

化脓性腮腺炎主要是逆行感染,因此,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是预防其发病的重要环节。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必要时应做牙周洁治术。一些体质虚弱、长期卧床、高热或禁食的患者常可发生脱水,更应加强口腔护理(如认真刷牙、常用洗必泰溶液嗽口等),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治疗。患者在进行大手术后,特别是腹腔手术,涎腺可发生反射性功能降低或停止。医生应该想到患者有发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可能性,并加强手术前后处理,维持患者正常出入量及体液平衡,纠正机体缺水和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少量新鲜血液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发生。

化脓性腮腺炎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诊断时要注意和流行性腮腺炎鉴别。后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多见于小儿,有接触传染史,常为双侧性。腮腺导管开口处无脓性分泌物。白细胞总数不高,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多。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