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节律紊乱综合征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胃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发生腹部手术后人群
- 典型症状:腹胀 恶心与呕吐 远端胃窦产生异位节律 小胃综合征 恶心
一、症状:
患者可有不规律定步电位(pacesetter potential,pp)发放或出现快节律,每分钟达9次(正常人每分钟3~4次),甚者于远端胃窦产生异位节律使pp逆向传播致近端胃窦,而出现剧吐或干呕。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临床表现有间歇发作性恶心、呕吐、上腹疼痛、早饱,少数由于胃潴留而用腹胀。胃肌电图可记录到胃肌电节律紊乱。诊断尚需除外器质性疾病。
一、病因:
本病由于胃蠕动节律紊乱或过快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的一组症候群。本征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如胆囊切除术、食管裂孔疝修复术或幽门成形术,以及重度糖尿病自主神经广泛受损。另有研究认为兴奋性神经传递物质(如乙酰胆碱、胃动素和胃泌素)与抑制性神经传递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之间的精细比例失调,可导致胃节律紊乱。
1.神经体液调节障碍(30%):
胃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传递介质比例失调。胃平滑肌细胞对兴奋性和抑制性刺激阈值的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各种不同的脑肠肽可以决定胃的兴奋和抑制运动效应。其他体液因素失常包括胃泌素、胃动素、5-羟色胺、胰岛素等。
2.疾病因素(25%):
临床常见的疾病(1)胃功能性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等。(2)胃器质性疾病 各种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胃恶性肿瘤、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除术后等。(3)全身性疾病 小肠动力障碍、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肝功能受损、颅脑疾病等。
3.组织病理改变(28%):
各种疾病引起胃黏膜下神经丛的炎症和结缔组织增生,以及全身性疾病对自主神经的广泛损害。
4.药物影响(10%):
吗啡、阿托品等。
一、预防
本病无特殊预防措施,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自身免疫力。本病常为综合因素引起,与精神心理障碍,合关系紊乱,不良口腔习惯有关,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调节生活节奏和秩序,合理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锻炼身体,定期口腔检查,及早治疗异常的合关系,尤为重要。
一、鉴别
本病需与其他胃肠器质性疾病相鉴别,如:胃溃疡,胃炎,胃穿孔等。当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时,诊断似乎非常明确,但是还应注意与引起胃溃疡的少见特殊病因或以溃疡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肿瘤鉴别。胃的巨大溃疡在内镜上与胃恶性肿瘤的鉴别亦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有些溃疡与早期癌区别极为困难,故目前临床上行胃镜检查时若发现胃部的溃疡,临床医师通常会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并且要求患者治疗后复查并多次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以防病检出现假阴性。
一、饮食保健
1.注意按时就餐:许多上班族不喜欢吃早餐,工作忙碌起来常常废寝忘食。结果胃酸和胃蛋白酶没有食物可以消化,于是就去侵蚀胃黏膜,从而容易引起胃溃疡等胃肠疾病。
2.注意晚餐别过饱:科学的用餐比例应该是早餐占三成,午餐四成,晚餐三成。晚餐过饱或睡前吃夜宵,不光会影响睡眠,而且还会使胃肠道超负荷工作而容易诱发疾病。
3.注意饮食清洁:春夏之际,幽门螺杆菌等各种病菌繁殖迅速,如果饮食不清洁或不新鲜,很容易引起急性胃炎等疾病。
二、宜吃食物
1.宜吃弱碱性的食物;2.宜吃如今胃肠道排空的食物;3.宜吃性味平和的食物。
三、不宜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2.忌吃发物性的食物;3.忌吃性味寒凉性的食物。
四、推荐食谱
1.宜吃弱碱性的食物;2.宜吃如今胃肠道排空的食物;3.宜吃性味平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