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真菌性肺炎(小儿霉菌性肺炎)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咳嗽 烦躁不安 低烧 呼吸困难 咳痰
  真菌性肺炎(mycotic pneumonia)是指由真菌及放线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真菌侵犯肺脏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肺炎,严重者有肺组织坏死,甚至还经血行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它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虽然比较少见,但常在许多全身性疾患基础上发生,可使诊断及治疗发生困难,故在临床工作中有一定重要意义。真菌性肺炎不是常见病,近10~20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细胞毒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其发病率及临床重要性正不断增加,并日益受到重视。
典型症状:咳嗽 烦躁不安 低烧 呼吸困难 咳痰

一、症状

常继发于婴幼儿肺炎,腹泻,肺结核及血液病等,白色念珠菌肺炎的临床表现为低热,咳嗽,气促,发绀,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年长儿可咳出无色胶冻样痰液,偶带血丝,胸部体征包括叩诊浊音和听诊呼吸音增强,可有管状呼吸音和中小水泡音,X线检查有点状阴影,可似粟粒性结核,并有大片实变灶,少数有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同时可有口腔鹅口疮,皮肤或消化道等部位的真菌病,在肺内此菌还可以与耐药性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杆菌同时存在,白色念珠菌肺炎和侵袭性曲霉菌病二者临床症状相似,最初都有发热,咳嗽及进行性呼吸困难,血管侵袭性曲霉菌病在CT上的典型征象是毛玻璃状的光晕环,该晕影在病理上为出血性坏死,而气道侵袭性曲霉菌病则没有特异性,类似于细菌性,支原体性,病毒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应予鉴别,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可有肺不张表现。

二、诊断

除根据病因外,出现肺部感染症 状体征或在真菌流行地区出现肺部感染,经抗细菌治疗无效者,应考虑该病的可能,诊断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查,其中痰,尿,粪便,分泌物,胸腔积液,血液,脑积 液,脓液等的涂片,培养,组织检查找到真菌孢子及(或)菌丝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资料可作出诊断,另外真菌抗原皮肤试验,血清学检查,动物接种等可 协助诊断,组织学检查见到典型的菌丝及真菌培养阳性,真菌培养基的真菌产出率,比标准的细菌培养基高。

一、发病原因

1. 病原菌 

主要的深部真菌病有念珠菌病、曲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孢子丝菌病、毛菌病、着色真菌病、隐球菌病及芽生菌病等,目前我国尚无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的统计资料,但从文献上看,我国肺部真菌感染中大多数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为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

(1)肺白色念珠菌病:

致病力最强。常继发于婴幼儿肺炎、腹泻、肺结核及血液病等。应用抗菌素和激素等是主要诱因。这是因为青霉素有刺激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的作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体内细菌,使念珠菌失去细菌的制约;皮质激素可抑制体内的免疫功能。

(2)肺曲霉菌病:

在肺部慢性原发空洞性病变存在和某些诱因基础上,曲霉菌继发性感染、寄生引起肺曲霉菌病。慢性寄生性肺曲霉菌病,即曲霉菌寄生于肺空洞性病变内,形成团块状肉芽肿性曲霉菌球,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3)肺隐球菌病:

可发生于健康人,但重症隐球菌病仅见于原有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的患者。在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隐球菌能够进展活动,引起肺炎并经血行播散至全身。

(4)肺毛霉菌病: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侵入支气管和肺,产生急性炎症,并经血行累及脑和全身各脏器,也可通过吸入孢子而致病。

(5)组织胞浆菌病:

主要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中国十分罕见。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恶性病,使用大量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常见于婴儿或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6)球孢子菌病:

主要发生于半干旱气候的地区。吸入真菌后,可无症状,或引起急性和慢性肺炎。多见于男性,尤其是菲律宾人和黑人,以及艾滋病和其他免疫系统受损者。采集痰液标本或其他感染部位标本进行真菌检查或血液抗体检查可确定诊断。

(7)芽生菌病:

主要发生于美国的东南、中南和中西部地区,以及北美洲大湖周围地区。被吸入后,真菌主要引起肺部感染;但是感染后一般不出现症状。有些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少数情况下,慢性肺部感染的症状可持续数月。病变可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以皮肤、骨、关节和前列腺为多见。通常其诊断依靠痰中检出真菌。

2.促发因素

 真菌对呼吸道的感染途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原发的吸入感染;另一种是条件致病。促使念珠菌病发生的因素有:

(1)特殊人群:

早产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儿及虚弱患儿。长期应用静脉高营养病人。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

(2)继发于疾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影响免疫功能的网状内皮系统疾患及血液病如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尿病及肾功能衰竭。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全身播散性念珠菌病过去罕见。慢性黏膜念珠菌病可单独发生或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艾迪生病人。

(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肠道内制止念珠菌繁殖的微生物,使菌群平衡失调。目前由于临床应用免疫抑制药和静脉高营养日益增多而较前常见。

(4)医院内因污染的器械(如较长期留置的各种导管)而感染。

二、发病机制

1.真菌在肺内的感染途径可分为三种类型:

(1)内源性感染,即从正常人口腔和上呼吸道寄生的真菌进入下呼吸道导致感染。原发病灶多在口腔(如鹅口疮),感染可自气管向下蔓延而引起呼吸道疾病,或可经血行播散而波及肺部;

(2)外源性感染,疫力低下患儿吸入大量菌丝及孢子时或是吸入孢子数超出人体防御系统的极限时,可致原发性肺真菌病;

(3)继发性感染,主要继发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肺炎、肺囊肿或肺癌的基础上,婴儿及儿童少见。

2.正常情况下

自然界各个角落存在着大量真菌,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肺脏内亦隐藏着无数真菌,一般不致病。但在下列情况下就可发病。

(1)吸人带有真菌孢的粉尘,而肺部防御系统又不能及时将其清除,常见于在阴湿地方作业的农民、林区工人等。

(2)在我国,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主要见于下列情况: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体内敏感性细菌受抑制,而真菌得以大量繁殖致病。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代谢拮抗剂、抗癌药物或进行放射治疗等,引起身体防御系统的破坏及功能失调。③发生在某些基础疾病,如肺结核、恶性肿瘤、糖尿病酸中毒、营养不良、尿毒症、烧伤、导管插入、皮肤粘膜损伤等,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得体内真菌大量繁殖、发病。

(3)身体其他部位的真菌病变经血行、淋巴系统或直接蔓延播散到肺部,此类情况少见。

小儿真菌性肺炎预防

反复发作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和成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如心脏病、肺部疾病、肾病、肝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的患者;长期住院或卧床在家的伤残病患者;何杰金氏病患者等。这些人往往免疫力较低,机体抵御外界有害病菌侵害的能力较弱,是预防的重点。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是预防肺炎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长期应用激素、抗肿瘤药物等可导致人体内正常菌群紊乱,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真菌感染,一旦发生应及早治疗。病情较轻的病人在消除诱因(停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后,病情常能渐渐好转,病情较重的病人应及时应用抗真菌药物。由于抗真菌药物多有一些副反应,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疫苗预防:注射于上臂外侧皮下,只需注射一次(0 .5毫升),保护期可达5年以上。疫苗接种后,少数人可在注射局部有轻微肿痛,极少数人(少于1%)可出现低热,均可在2~3天内恢复。

小儿真菌性肺炎鉴别

肺部真菌病的临床及X线表现多无特异性,易与肺部常见疾病如肺结核、肺炎肺部真菌病的临床及X线表现多无特异性,易与肺部常见疾病如肺结核,肺炎,寄生虫病,肺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等混淆,气道侵袭性曲霉菌病没有特异性,类似于细菌性,支原体性,病毒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应予鉴别。

小儿真菌性肺炎饮食

应注意合理的营养及补充足够的水分。肺炎患儿常伴有高热、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所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同时保证一定的优质蛋白。伴有发热者,给予流质饮食(如人乳、牛乳、米汤、蛋花汤、牛肉汤、菜汤、果汁等),退热后可加半流质食物(如稀饭、面条、蛋糕之类的食品),因为肺炎患儿水分的蒸发比平时多,故必须补充适量的糖盐水。

鹅口疮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