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褥疮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
- 典型症状:颤抖 周身出汗 血沉增快 溃疡 神志不清
1.临床表现
(1)症状不典型:由于老年人痛觉减退、痴呆等,不能及时反映褥疮的发生,需医护人员严密观察受压部位,以便及时发现。特别是褥疮引起全身感染时,早期表现多不典型。凡出现发热、血沉加快、低体温、颤抖、寒战、出汗、神志改变等均应警惕褥疮合并感染的可能。
(2)易继发感染:老年人由于主要脏器实质性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使得脏器贮备能量减少,适应能力降低,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受损局部及其周围的感染,严重者可致脓毒血症。
(3)愈合困难:老年人多为混合性褥疮,影响褥疮愈合的因素复杂,如年老、营养状况差;免疫系统功能减退,致使吞噬细胞形成减少,吞噬作用减弱;情绪紧张,微血管收缩,使微循环给创伤床传送营养素减少,因而修复能力差,愈合极难,是延长住院时间、减慢康复速度、增加病死率的重要原因。
2.分类
(1)普通压迫性褥疮:由于局部受压缺血所致。受压前局部血液供应正常,褥疮与周围皮肤温差小,愈合时间较短(<6周)。
(2)动脉硬化性褥疮:因血管硬化、狭窄影响了局部血液供应所致。此类褥疮皮肤温差较明显,不易愈合,容易发生溃疡和坏疽,为继发感染提供了更合适的条件。
(3)临终前褥疮:常发生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及晚期癌症等症情危重者,此时机体全身衰竭,一旦发生褥疮,极不易愈合。
(4)混合性褥疮:常因受压、动脉硬化、衰竭、营养不良、感染、局部浸润等多种原因所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褥疮类型。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褥疮即可诊断。为及时发现及防治褥疮,临床上将其分为4度或4期:①Ⅰ度(淤血红润期):表皮无损伤,只是皮肤发红。但解除压迫30min以上发红尚不改善。②Ⅱ度(炎性浸润期):表皮发红,浅度溃疡、糜烂、有水疱、组织缺损,但未及真皮,创面浸润呈粉红色,伴有疼痛,无坏死组织。③Ⅲ度(浅表溃疡期):溃疡由真皮达皮下,为龛状的组织缺损,伴有渗出液和感染,有坏死组织,但未累及附近组织、关节。④Ⅳ度(坏死溃疡期):皮肤全层广泛破坏、坏死并累及肌腱、骨及其支持组织,可伴有瘘管,如有神经损伤则伴有剧烈疼痛。
(一)发病原因
褥疮是易受压的骨突出部位受到挤压引起局部循环障碍从而形成组织坏死。但并非受压就可发生褥疮,发生褥疮的因素很多,如年龄、营养状况、缺氧、失水以及因某些特殊疾病不允许改变体位等等,增加了褥疮的发生率。褥疮的病因有以下3类:
1.局部因素
(1)受压:骨突出部位的组织受压,微血管循环调节力减弱,局部毛细血管发生缺血。组织受压愈高,形成溃疡的时间愈短,人体如果持续受到8.0kPa的压力,皮肤内血流量则降至正常的33%,受压3h以上就会产生组织损伤,如不解除压力则引起褥疮。
(2)摩擦和剪切力:老年人因皮肤生理、免疫改变,其屏障能力、血管功能减退,如移动患者身体时推、拖,使患者皮肤受到摩擦;或者使患者斜卧,局部所受的剪切力增大,则容易引起褥疮。
(3)湿度和温度:高温出汗、大小便失禁,可使组织浸润、局部皮肤变软,轻微摩擦则加剧皮肤组织损失;另外,如热水袋、冰袋等可影响局部代谢及组织血供,若使用不当,将导致褥疮的发生。
(4)皮肤皱褶:皱褶处的皮肤弹性差,皮下缺乏保护真皮内毛细血管血流的脂肪垫,因而承受机械损伤的缓冲力减弱,往往容易形成褥疮。
2.全身因素
(1)营养不良:老年人因糖尿病、多脏器功能衰退等原因出现低蛋白血症和贫血,这种情况下易发生褥疮。
(2)感觉低下:由于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意外、截瘫、神经炎等原因所致的感觉低下,对压迫引起的疼痛感受性降低,不能躲避压迫,故易发生褥疮。
(3)老化:由于年老所致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萎缩松弛,使组织对压迫的缓冲能力降低,故易发生褥疮。
3.社会因素 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以及在家庭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由于护理者缺乏医学知识,对发生褥疮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护理照顾不周,发生褥疮的为数不少。
(二)发病机制
1.缺血 由于局部压力及切应力作用,使微小动脉狭窄或闭塞,血液供应减少或缺血,致皮肤、皮下组织缺血坏死。老年人常因皮肤皱褶增多,更易发生局部小血管闭塞。
2.损伤 由于局部切应力、感染、撕裂、摩擦等作用,使皮肤及皮下组织破损,加上局部缺血而致褥疮形成。
3.浸渍 大、小便失禁,出汗等致局部潮湿浸渍,进而影响血供,局部皮肤易于破损,加速褥疮的发生。
临床应与单纯性疮疹或药物过敏皮诊,化脓疮疹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