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流行性腹泻(新生儿传染性腹泻,新生儿感染性腹泻)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
- 典型症状:腹胀 水样便 深黄色或带绿色的水样便 排水样血性大便 黏液便
一、症状
1.消化道症状 不同病原所致的新生儿流行性腹泻各有一定特点,并且患儿常有食欲不振、腹胀、呕吐。
(1)大肠埃希杆菌肠炎: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肠炎大便为水样、蛋花汤样,有腥臭味;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肠炎大便为稀水样;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肠炎大便呈黏液脓血样,有腥臭味,大便量不多。
(2)轮状病毒肠炎:起病急,常发热,大便稀水样,量多,腥臭味可不明显。
(3)鼠伤寒沙门菌肠炎:大便性状多变,可呈水样、黏冻样、黑绿色或灰白色,有明显的腥臭味。
(4)真菌性肠炎:大便呈黄绿色稀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多。
(5)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大便多为黄绿色、暗绿色、水样,有腥臭味。
2.全身症状 常有精神萎靡、发热、哭吵不安,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嗜睡、唇周发绀。
3.其他症状
并发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新生儿腹泻常在短时间内发生脱水、酸中毒、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并发症,严重者面色发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尿少,出现休克。
并发感染:有些患儿同时伴有其他部位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鹅口疮、中耳炎、败血症等。
二、诊断标准
1.病史及流行情况 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流行病学情况,有助于诊断。
2.临床表现 要详细观察大便性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新生儿脱水程度较难估计,尤其对早产儿,皮下脂肪少,用皮肤弹性估计脱水并不准确,最好根据连续的体重记录、尿量测量。
3.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 新生儿腹泻易发生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应及时做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做到及时治疗。
4.病原学检查 要及时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如怀疑轮状病毒感染,要同时查病毒抗原。如怀疑真菌感染,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和菌丝。
一、发病原因
不少细菌和病毒可引起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①埃希大肠杆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最多见。埃希大肠杆菌在正常情况栖居于胃肠道,当它具有移生性,肠毒性,细胞毒性或侵袭毒力特性时,便可成为水样,炎症性或血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偶尔也可引起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如正常解剖屏障被破坏,便可扩散至邻近组织或进入血流。
尿路是埃希大肠杆菌最常见的肠外感染部位,一般是从体外移生而至的.肝胆,腹膜,皮肤和肺部感染也可发生.该菌也是菌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菌血症的发生往往无明显的入侵门户.该菌也是一种机会病原菌,它可使因其他疾病而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如癌肿,糖尿病,肝硬化)或接受皮质类固醇,放射疗法,抗癌药物或抗生素治疗的病人致病。
中国报道的有O127、O111、O55、O128等引起的流行,也有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的暴发流行的报道。
②沙门菌:沙门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有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上呈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光滑菌落,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杨苷,能发酵葡萄糖,吲哚、尿素分解及V-P试验为阴性。沙门菌在简单的培养基上即能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培养基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沙门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0C,最佳pH为6.5-7.5,沙门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水、牛乳或肉类食品中能存活一年以上,不耐高温和干燥,加热650C 15-20分钟即被杀死,5%苯酚或1:500升汞5分钟可灭活,pH走4.5可使细菌死亡。沙门菌无荚膜,但其细胞外膜包被的多糖层十分粘稠,具有阻止吞噬,逃避补体系统破坏的作用,沙门菌的主要抗原成分为菌体抗原 [0]和鞭毛抗原[H],0抗原是细菌胞壁的脂多糖,目前已发现60多种,每种菌常有数种0抗原,与致病密切有关的多属A、B、C、D和E组,H抗原是蛋白质,有特异性较高的第1相和特异性较差的第2相,0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型抗体,H抗原则产生IgG型抗体,按照0抗原和H抗原的搭配,沙门菌可分为2000多种血清型,各血清型致病力的强弱可有很大差异。
80年代中国有些地区多次发生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暴发流行性腹泻,病情相当严重,但也有阿哥纳沙门菌引起的极轻型小流行。
③其他细菌如空肠弯曲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虽可引起新生儿腹泻,但很少引起大流行。
④轮状病毒(Rotavirus)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
球形,70nm,核酸,分阶段的双链RNA,结构稳定,耐热,耐酸碱,表面有血凝素,抑制V与ecll的接触,可用胰酶破坏血凝素,培养较困难。MA―104恒河猴传代cell培养。引起小儿秋冬腹泻(HRV)属A组,核酸电泳:分阶段4-2-2-3;成人轮状病毒属B组,电泳模式:4-2-24;C组电泳模式:4-3-2-2;D组电泳模式:5-2-2-2。A、B组形态上无法区分,可通过电泳区别。
秋冬交接时期谨防轮状病毒;据介绍,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特别喜欢在20℃左右气温下活跃。
二、发病机制
按照病原体是否引起肠壁发生炎症性反应,将发病机制分为炎症型(黏膜型)和非炎症型(肠腔型)两大类。
1.炎症型 也称黏膜型,侵犯部位主要在结肠,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繁殖,引起炎症,甚至溃疡,表现为痢疾样腹泻。代表性病原菌有志贺菌、鼠伤寒沙门菌相ETEC。
①志贺菌产生肠毒素除致肠道分泌增多外尚可致肠壁固有层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微小溃疡形成以及脓、血性渗出物。
②ETEC的发病机制与志贺菌相似。其膜表面含有由质粒所调控的定居因子抗原CFAⅠ和CFAⅡ有促进细菌的黏附能力。ETEC也具有黏附在小肠黏膜上的能力,并可产生―种类似志贺菌素,这种毒素表现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和肠道毒性。肠道毒性可使肠腔液体分泌增加。ETEC感染也可使小肠双糖分解酶分泌减少,发生继发性双糖吸收不良,使腹泻迁延不愈。
③鼠伤寒沙门菌除有侵袭性外,还可产生霍乱样肠毒素,引起回肠炎、结肠炎以及水、电解质运转的异常。
2.非炎症型 也称肠腔型,侵犯部位主要在小肠,以水样泻为主要表现,机制为肠毒素或肠壁吸收面积减少。代表性病原为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轮状病毒及产气单胞菌。
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腹泻是肇因于轮状病毒的多重活动。因为称之为肠黏膜细胞(enterocyte)的肠细胞遭到该病毒的破坏而导致吸收不良(malabsorption)。产生肠毒素(enterotoxin)的病毒蛋白质NSP4制造了倚赖钙离子的氯化分泌物,破坏了钠-葡萄糖协同运输蛋白1(sodium-glucose transport 1,SGLT1)载体居中调节的水份再吸收,这个显然降低了刷状缘(brush border)薄膜双糖酵素(disaccharidase)的活动,而且可能激化肠神经系统中依赖钙离子的分泌(secretion)的反射作用。健康的肠黏膜细胞会分泌乳糖酶进入小肠;所以因乳糖酶缺乏而造成的乳糖不耐症也是轮状病毒感染经常出现的症状,这个症状可以持续数周。乳糖不耐症的再次发生通常与牛奶再次引入儿童的日常饮食有关,因为细菌发酵了在肚子内的双糖乳糖。
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能产生两种肠毒素。有3类菌株,一种为产耐热肠毒素(ST);一种为产不耐热肠毒素(LT);另一种为同时产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的LT/ST株。
①ST是一种多肽,其作用机制与LT不同,它激活细胞膜上的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鸟苷酸腺苷(cGMP)水平增高引起肠道分泌增加而发生腹泻。可因双糖酶分泌减少,发生继发性双糖吸收不良,使腹泻迁延。
②LT为一种蛋白质,它通过激活肠壁上皮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转变成环磷酸腺苷(cAMP),促使大量水电解质从肠壁上皮细胞膜的毛刷面排出小肠而发生水泻。
一、预防
切断感染源: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的预防主要是消毒隔离和治疗患者,以切断感染源。
1.如发现流行已难避免,立即将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的婴儿集中在一个病房,每天做大便培养,严密观察腹泻的发生。对大便培养阳性者再另集中隔离。
2.一旦发现新生儿腹泻就应立即隔离患儿和其父母,并积极治疗患者。
3. 将已康复的婴儿集中在一起,大便培养阴性3次后出院,未发生腹泻的新生儿也另集中在一间,经过潜伏期(1~6天)后大便培养阴性3次后方可出院。
消毒灭菌:
1.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手的刷洗,每接触一患儿后应再洗手,方可接触另一婴儿,定时作手拭子、鼻腔拭子和大便培养,阳性者暂脱离病室或婴儿室。喂奶前需戴消毒手套然后装奶头。对有粪便污染的尿布和床单需集中在一起,消毒后才可送出病室。
2.腹泻流行的婴儿室都应检疫,不收新婴儿或新病人。婴儿室和病室在流行期间应每天消毒,地板湿拖,家具湿揩,不让灰尘飞扬,定时作空气、地板、墙壁和家具拭子培养。任何病儿出院后,原床位上的用品如被褥、被单、枕头及病床都应消毒。
药物预防:有作者认为凡大便培养阳性者,不论有无腹泻都给予抗生素预防,疗程5天。但也有反对药物预防,因为药物预防后带菌率更高,症状可能推迟出现,有时还可能使症状反复发作,延长流行时间。
一、鉴别
感染与非感染性腹泻根据临床有无感染症状容易鉴别;肠内感染性腹泻和肠外感染性腹泻,前者腹泻症状重,后者只是症状性腹泻,有原发感染性疾病的表现,也易鉴别。新生儿流行性腹泻病根据流行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1.非感染性腹泻 无感染表现。造成原因主要有:
(1)饮食不当: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频繁地调换新食品,或吃了腐败变质有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
(2)不良剌激:受凉、过热、精神情绪不佳,或过分紧张或受惊吓,也会引起腹泻。
(3)过敏性腹泻:因吃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面致腹泻。
(4)其他: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原性腹泻病等。
2.肠内感染性腹泻
肠道内感染是指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病毒、霉菌或寄生虫)在消化道内增生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腹泻,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时所用的器皿和食物被污染,若不经过消毒或消毒不佳,即有感染的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染,所致的腹泻多见于秋季,故又名“秋季腹泻”。
(1)流行病学史:根据病史特点进行鉴别分析,母亲有发热、早期破水、产程长或窒息史等,要考虑有感染性腹泻的可能。婴儿室有腹泻流行,提示有大肠杆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或病毒性肠炎之可能。
(2)临床表现:根据症状体征特点进行鉴别分析,腹泻早期即出现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过低,面色不佳、呕吐、大便含黏液或脓血,镜检有红、白(脓)血球,提示为感染性腹泻,进一步便涂片染色检查、培养或病毒分离,可鉴别肠炎性质(病原)。
3.肠外感染 肠道外感染指的是消化道外的器官受到感染所引起的腹泻,常见的有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这种情况儿童年龄越小越多见。
有感染中毒症状,有原发感染性疾病表现,便镜检有少量白细胞。
1.车前 车前又名车轮菜,多年生草本,连花茎高达50厘米,具须根。具有祛痰、镇咳、平喘等作用。
2.赤眼鳟 赤鳟鱼属鲑目,鲑科,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和食用鱼,全世界大约也只有10种左右。
3.奶疙瘩 奶疙瘩是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少数民族喜欢吃的一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