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蜈蚣咬伤(百足虫咬伤,蜈蚣螫,蜈蚣螫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头晕 剧痛 发炎 恶心 皮肤痛
  蜈蚣俗称“百足虫”,属多足纲,常在阴暗潮湿的墙角、砖缝、阴沟、腐木、树皮、杂草丛中栖生。两前足各具有一对附肢,这是一对毒肢,亦称毒爪,爪末端呈钩状,中央为管状与体内毒腺相通,当毒爪刺入皮肤时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肤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皮肤被咬伤后于伤处发生两个瘀点,继之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有灼热、剧痛和刺痒感,所属淋巴结和淋巴管发炎,轻者数天皮疹即可消退,重者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或坏死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儿童可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头晕 剧痛 发炎 恶心 皮肤痛

一、症状

皮肤被咬伤后于伤处发生两个瘀点,继之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有灼热、剧痛和刺痒感,所属淋巴结和淋巴管发炎,轻者数天皮疹即可消退,若被大蜈蚣咬伤,由于注入体内的毒汁较多,除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或坏死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儿童可危及生命。

二、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特点,一般不难诊断。

一、发病原因

蜈蚣体扁长,长约6~7cm,躯干有21节,两侧有很多足,对称分布,两前足各具有一对附肢,这是一对毒肢,亦称毒爪,爪末端呈钩状,中央为管状与体内毒腺相通,当毒爪刺入皮肤时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肤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

二、发病机制

蜈蚣毒肢,亦称毒爪,刺入皮肤时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肤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

对潮湿的地方如厨房、墙角、床下可洒些生石灰,以阻止蜈蚣爬行。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工作要加强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衫,戴上手套、帽子、披肩。

需和毒蛇咬伤相鉴别。两者仅从临床症状上有时不易区分,发现毒虫才易鉴别。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恶寒发热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