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常见
  • 典型症状:肠蠕动减少 头昏 畏光 蛛网膜增厚 蛛网膜腔内囊肿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脑底或脑表部位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典型症状:肠蠕动减少 头昏 畏光 蛛网膜增厚 蛛网膜腔内囊肿

一、症状

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情绪激动中或用力情况下急性发生,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

1.头痛与呕吐: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如头痛局限某处有定位意义,如前头痛提示小脑幕上和大脑半球(单侧痛)、后头痛表示后颅凹病变。

2.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3.脑膜刺激征:青壮年病人多见且明显,伴有颈背部痛。老年患者、出血早期或深昏迷者可无脑膜刺激征。

4.其它临床症状:如低热、腰背腿痛等。亦可见轻偏瘫,视力障碍,第Ⅲ、Ⅴ、Ⅵ、Ⅶ等颅神经麻痹,视网膜片状出血和视乳头水肿等。此外还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道感染等。

一、病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包括:

1.粟粒样动脉瘤:约占75%,年发病率6/10万;

2.动静脉畸形:约占10%,多见于青年人;

3.梭形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4.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儿童SAH的20%;

5.其他:霉菌性动脉瘤、颅内肿瘤、垂体卒中、脑血管炎、血液病及凝血障碍疾病、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和抗凝治疗并发症等,原因不明占10%。

1,预防:

1)卧床休息 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痛急骤;常在过度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发病,且病后2周内复发率最高,所以应绝对卧床4―6周;决不能因无偏瘫症状过早下床活动。已经有过复发的患者应卧床2个月以上。即使完全恢复,也应避免从事过度劳累和剧烈的活动。

2)饮食意识清醒者,应给予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饭.多食台维生袁、纤维索较多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热量8.37kj以上,昏迷者可给鼻饲流质饮食。

2,急救措施:

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突然晕倒是中风较为典型的症状,也是被人们熟知的表现,但据裴副主任介绍,医学上有一种“手脚灵便”的中风更为可怕,也更值得关注,西医称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30-40岁的中年人好发

专家介绍说,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生在30-40岁的中年人身上,是一种危险的病症。该病起病前可有单侧头痛,动眼神经、视神经、三叉神经损害或癫痫发作。多在情绪激动与剧烈运动时突然发作。主要是剧烈头痛、眩晕、呕吐,还可出现背痛、腿痛、烦躁、复视、怕光、怕声响、谵妄或惊厥等症状,严重者伴有昏迷。

“不少患者家属开始不以为意,以为老人疲倦、记性不好只是因为上了年纪或是有春困了,待到发病时才恍然大悟。”专家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非常急,对患者生命的危害程度并不亚于脑梗。

急救时绝对静卧

1)急性期要绝对静卧,避免血压突然增高的各种因素,同时要快速呼叫救护车或通知急救中心。

2)急救时要在患者肩下垫上枕头,使上身和头部略抬高。如果仅使头部抬高而颈部弯曲,则头部静脉血难以回流反而使脑压上升,故需特别注意。

3)如果出现意识丧失,呼吸道阻塞是很危险的。此时应让患者侧身俯卧,下颌前伸,即取昏睡体位。

温馨提醒:

专家提醒说,如果病人诉说有容易疲劳、看东西变黄、眼镜度数不合适等症状,就要考虑这是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征兆。如果有这样自觉的症状,应尽快求医。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属脑血管异常所致,即使一时止住,也有在数周后再发的可能。因此,应该进行彻底的治疗。

一、鉴别诊断

1.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可见反应迟钝和血性脑脊液,但有明显局灶体征如偏瘫、失语等。原发性脑室出血与重症SAH患者临床难以鉴别,小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因无明显肢体瘫痪易与SAH 混淆,CT和DSA检查可以鉴别;

2.颅内感染:可有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但先有发热,脑脊液检查示感染;

3.脑肿瘤:约1.5%的脑肿瘤患者可发生瘤卒中,形成瘤内或瘤旁血肿并合并SAH;癌瘤颅内转移、脑膜癌症或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也可见血性CSF,拒详细病史、脑脊液检出癌细胞和头部CT可以鉴别。

1,食疗方:

1)多吃含高纤维素的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低钠血症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