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缺乏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小儿为多见
- 典型症状:厌食 免疫力下降 乏力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 食欲不振
一、症状
1、生长发育迟缓
(1)胎儿生长发育落后,多发畸形(包括神经管畸形等)。
(2)生长发育落后:患儿身高体重常低于正常同龄儿,严重者有侏儒症。同时,缺锌影响小儿智能发育,甚至引起精神障碍。补锌后,症状会消失。
(3)青春期性发育迟缓:男性表现为生殖器睾丸与阴茎过小,阴毛出现晚,睾丸酮含量低,性功能低下。女性表现为乳房发育、阴毛出现及月经来潮晚。补锌后数周至数月第二性征出现,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
2、厌食
(1)交战消化酶如羧基肽酶A的活力降低,消化能力减弱。
(2)味蕾功能减退,味觉敏锐度降低,导致食欲不振,摄食量减少。
3、异食癖
出现喜食用墙皮、泥土、纸张、煤渣或其它异物等现象。补锌后症状会消失。
4、易感染
可能出现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皆降低,易患各种感染,包括腹泻。
6、皮肤粘膜
严重缺锌时可出现各种皮疹、复发性口腔溃疡、大性皮炎、下肢溃疡长期不愈,也可出现程度不等的秃发等症状。
8、其它
精神障碍,思睡。会出现因维生素A代谢障碍而致血清维生素A降低,导致暗适应时间延长、夜盲等。
二、诊断标准
(1)了解喂养史
是否出现饮食中含锌量低,或慢性腹泻等造成的长期吸收不良。
(2)对味觉灵敏度、食欲、生长发育等上述其它症状与体征观察。
三、试验治疗
怀疑为锌缺乏时,可用单一锌剂试验治疗,如补锌后症状、体征均好转或消失也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病因
1、遗传缺陷
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itis enteropathica,AE)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肠吸收锌机能缺陷,导致体内含锌量减少,红细胞锌、血浆(清)锌、肌肉锌发锌及尿锌等皆降低。
2、摄入量不足
(1)身体需要锌的量增加,但摄入量少。
通常是发生在感染,发热,营养不良恢复期,生长发育期。
另外孕妇与乳母需锌亦较多,如摄入不足,可致母亲与胎儿、乳儿缺锌。
(2)素食者不吃含锌量较多的动物性食物。
(3)全胃肠道外营养如未加锌或加锌不足。
2、吸收不良
(1)谷类食物的植酸盐与粗纤维多,妨碍锌的吸收。
(2)腹泻:尤是慢性腹泻如吸收不良综合征、脂肪泻、h腺囊性纤维性变等。
(3)牛乳锌吸收利用不及母乳锌。
3、丢失过多
(1)反复失血、溶血、外伤、烧伤皆可使大量锌随体液丢失;
(2)反复静脉滴注谷近酸盐及长期应用一些药物如金属螯合剂(如青霉胺等),与锌结合自尿排出。
(3)慢性尿毒、肝硬变症等因低白蛋白血症所致高锌尿症,
一、预防
(1)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
(2)按时加辅食
不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最好服用强化了适量锌的婴儿配方奶或奶粉。
每日适当食用含锌较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蛋黄、动物内脏、豆类及坚果类。
(3)当小儿发热、腹泻时间较长时,更应注意补充含锌食品。
二、我国营养学会1988年推荐的每日锌(元素)供给量为
初生至6个月 3mg 6个月以上至1岁5mg
1岁以上至10岁 10mg 10岁以上15mg
孕妇与乳母 20mg
三、注意事项
长期食用多种强化锌的食品,但不注意摄入的锌的含量,可因锌入量过多导致中毒。
食入锌过多可引起急性锌中毒,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慢性锌中毒可有贫血及铁缺乏,动物实验可致肝、肾功能及免疫力受损。
锌雾吸入可有低热及感冒样症状。
一、鉴别
1.吩噻嗪类药物中毒
可出现体温下降,昏睡,昏迷,呼吸抑制,瞳孔缩小,意识清醒或不清,反射性心动过速,肌张力减退。
2.卟啉病
光照后,暴露的皮肤出现疱疹、红斑,甚至溃烂。结痂后遗留瘢痕,引起畸形和色素沉着。
会出现急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
出现下肢疼痛。亦可为脊髓神经病变,出现截瘫或四肢瘫痪;
或有大脑病变,产生神经、精神、植物神经症状,如腹痛、高血压等。
口腔粘膜可有红色斑点,牙呈棕红色。
3.肝病
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脂肪化,肝癌,酒精肝等。
1、坚持合理膳食,保证膳食中动物性食物占一定比例。
2、建立良好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
3、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含锌丰富,且能促进锌的吸收,并及时添加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