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角化瘤(毛细管扩张性疣)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女性多见
- 典型症状:血管壁及周围有Ig及补体沉着 红色或紫色,稍高起的丘疹或结节 弥漫性血管角化 ...
血管角化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Mibelli血管角化瘤:
皮损为1~5mm大小暗红色或紫红色圆形丘疹,表面呈疣状,常见于指(趾)背面和肘膝部。患者手足常发冷发绀。
2.Fordyce血管角化瘤:
皮损为多发性小的血管性丘疹,2~4mm大小。早期皮损为红色柔软性丘疹,晚期呈淡蓝色紫色角化性丘疹。皮损好发于阴囊,有时发生于女阴。多见于中老年人。
3.孤立性血管角化瘤:
早期皮损呈鲜红色柔软丘疹,以后变为蓝黑色,坚实性角化性过度性丘疹,大小2~10mm。皮损为单个,偶亦有数个者,好发于青年人,大多见于下肢。
4.局限性血管角化瘤:
早期皮损为淡红色丘疹构成的单个或偶尔数个团块和充有血液的囊性结节,逐渐变为疣状,并融合成单个或数个斑块。如果出现数个斑块时,则往往呈线状排列。斑块随患者增长而增大,并可出现新的皮损,大小常仅数厘米,偶尔有相当大者。局限性血管角化瘤可与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以及Klipper-Trenanay综合征等伴发。本病多发生于出生时,但少数亦有发生于儿童期者。
5.弥漫性躯体血管角化瘤:
多见于儿童及少年,皮损为广泛性无数点状毛细血管扩张性丘疹,大小1~2mm。乍视之疑似紫癜。有些丘疹顶端角化过度,但不如其他血管角化瘤明显。皮损好发于躯干下部、下肢、阴囊、阴茎、腋窝、耳和唇部。毛发稀少。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真皮血管周细胞、心脏、肾脏和自主神经系统沉积糖脂。通常在50岁时可因心肌病和肾机能不全而致死亡。常见踝部水肿、麻痹,手足部灼热感和少汗症。可见结膜和眼底血管异常。90%患者的角膜发生明显的涡纹样混浊,50%患者在后囊发生特征性车轮样白内障。白细胞、血清、泪液、皮肤成纤维细胞内α半乳糖苷酶减少,可证实诊断。
二、诊断:
1.根据临床分类及表现,结合皮损特点与组织病理即可诊断。白细胞、血清、泪液、皮肤成纤维细胞内α-半乳糖苷酶减少,可证实诊断。
血管角化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缺乏α-半乳糖甙酶,本病呈伴性隐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1.现在暂时不清楚。
血管角化瘤预防
主要还是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血管角化瘤鉴别诊断
孤立性血管角化瘤应与脂溢性角化病,黑色素瘤,色素性基底细胞癌和其他血管瘤鉴别。
血管角化瘤饮食保健
血、管角化瘤食疗方:
1.熊胆、珍珠、七叶一枝花、田七、牛黄,适量,焙干,研为细末调匀,每服一克。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