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重型乙肝(重型乙型肝炎)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性传播
  • 多发人群:有肝炎病毒史
  • 典型症状:肝细胞坏死 肝衰竭 肝积水 肝昏迷 肝病容
  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约占乙型肝炎的1%左右。以青年居多。劳累、酗酒、感染、营养不良、末期妊娠、病毒重叠感染等均可促使急、慢性肝炎的病情转重。 重型肝炎的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要注意早诊早治,全力以赴进行抢救。
典型症状:肝细胞坏死 肝衰竭 肝积水 肝昏迷 肝病容

重型乙肝症状诊断

A 急性重型肝炎

又称暴发型肝炎。症见:起病10天内出现精神症状,如兴奋、性格行为反常、答非所问、日夜倒错、步履不稳、视物不清、昏迷等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肝浊音界迅速缩小,有扑击样震颤及病理反射。初起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病程中出现明显出血倾向、低血糖、高热、腹水。发生脑水肿概率高,部分病人发生脑病。晚期发生顽固性低血压、急性肾功衰竭。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肝界缩小,出血倾向,黄疸急剧加深者,可以确诊。

B 亚急性重型肝炎

症见:病人极度乏力,明显食欲缺乏,频繁恶心呕吐,腹胀难忍,出现腹水。肝界进行性缩小,发病时常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来势汹涌。肝性脑病常出现在病程后期,后期还可出现严重出血、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严重感染,发生多脏器衰竭。病程较长,可达数月。部分病人可恢复,但多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C 慢性重型肝炎

严重肝功能损害。临床表现酷似亚急性重型肝炎。可由慢性肝炎反复发作,渐进性加重而成为慢性重型肝炎,亦可起病如同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死后尸解证实诊断。

主要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凝血酶原活动度进行性下降,出现难以消退的大量腹水、反复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此型病人常有低氧血症,存在通气换气障碍。近年由于治疗的加强,半数以上病人不出现肝性脑病,或仅在临终前出现,常因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严重感染而死亡。

重型乙肝病因

1.病因:

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短期内T细胞毒反应迅速,破坏大量感染HBV的肝细胞;或短期内形成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致局部发生超敏反应(Arthus反应) ,造成大块肝细胞坏死;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可致Schwartzman反应,使肝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加以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 IL-1和白三烯等细胞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促进肝细胞损伤。

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与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

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 有待进一步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大多数病情比较轻,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病情加重,发展为重型肝炎。如:(1)长期失眠,过度疲劳,得不到充分休息;(2)长期大量饮酒;(3)长期服用损害肝脏药物;(4)未征得医生同意,过早停用某些治疗肝病药物;(5)在非正规医院,受某些疗效不确切药物治疗,贻误病情等。

2.病理改变:

A.急性重型肝炎。

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大灶性或亚大灶性坏死,坏死面积可达肝实质之2/3以上。在大灶性坏死的周围肝细胞可有重度的肝细胞水样变性。

B.亚急性重型肝炎。

在肝细胞新旧不同的大片坏死的基础上,伴有明显的肝细胞再生。

C.慢性重型肝炎。

除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改变外,还可见到原有的慢性肝炎所致的陈旧的纤维化,同时可以看到小叶边缘或肝细胞结节边缘的明显的碎屑坏死或桥接坏死。

重型乙肝预防

重型肝炎的抢救治疗重在一个“早”字。如果在重型肝炎早期或很有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时,就采用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将会有效阻断疾病的发展,提高抢救成功率,这些措施包括:

(1)去除诱因,如控制感染等;

(2)保护肝细胞;

(3)促进肝细胞再生;

(4)补充新鲜血浆、白蛋白等;

(5)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再与人工肝支持治疗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重型乙肝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1.其他肝胆疾病:

如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乙醇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中毒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及胆石症等。重型肝炎需与妊娠急性脂肪肝、四环素急性脂肪肝、重症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药物性肝损害及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如心肌梗死、心肌炎、马方综合征、心力衰竭及布-加综合征所致之淤血肝。

2.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

可利用血清病原学检查和相应临床表现作鉴别。较多见者为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巨细胞病毒肝炎,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黄热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及柯萨奇病毒B群等均可引起肝脏损害及类似肝炎的表现。

3.能引起ALT升高及肝脾大的疾病及药物:

如伤寒、斑疹伤寒、疟疾、中华支睾吸虫病、布鲁氏分枝杆菌病、慢性血吸虫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肝淀粉样变性和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等及药物性肝损害。

4.细菌感染引起的肝损害:

如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肺结核、胸膜炎、肝结核及肝脓肿等。

5.消化系统疾病:

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胆囊炎及一些肠寄生虫可引起ALT轻度升高。

6.黄疸患者尚需与溶血性黄疸

各型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如Dubin-Je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等)鉴别。

重型乙肝饮食保健

每日需补充适当的热量和液体,补充足量维生素,输注新鲜血浆、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以加强支持。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禁用有肝、肾损害的药物。尽量减少探视,防止院内感染。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