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卵黄囊瘤(卵巢内胚窦瘤)
- 挂号科室:妇科
- 发病部位:卵巢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妇女
- 典型症状:腹胀 肚子疼 发烧 腹水 腹部肿块
卵巢卵黄囊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由于卵巢卵黄囊瘤增长快,又易有包膜破裂及腹腔内种植,故常见症状有腹部包块(76%)、腹胀、腹痛(50%)及腹水(86%)。肿瘤坏死、出血可使体温升高,而有发热症状(50%)。少数患者尚因有胸腔积液而气憋,但胸腔积液并不意味着胸腔转移。有的于手术后10~14天消失,有的死后尸检也找不到胸腔器官内有转移,似为麦格征。患者的卵巢功能一般都很正常,少数患者有短期闭经或月经稀少。病前生育功能一般也正常,已婚者多数有过妊娠分娩。有个别患者发现肿瘤时同时合并妊娠。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故从开始有症状至就诊时间都很短。45%不超过3个月,64%不超过半年。
2.患者就医时肿瘤局限在卵巢者仅为50%。曾报道的41例卵黄囊瘤中,临床Ⅰ期、Ⅱ期及Ⅲ期者分别占51%、12%及37%。
二、诊断:
1.卵巢卵黄囊瘤在临床表现方面具有一些特点,如发病年龄轻、肿瘤较大、很易产生腹水、病程发展快。若警惕到这种肿瘤的可能性,则并不难诊断。特别是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可以起到明确诊断的作用。卵黄囊瘤可以合成AFP,是一个很特异的肿瘤标志物。放射免疫检测方法对测定血清内AFP的敏感度极高。有时在混合型殖细胞肿瘤内的卵黄囊瘤成分非常少,必须作连续切片或反复切片才能发现极小块肿瘤。血清内AFP都有升高现象。北京协和医院纯型及混合型卵黄囊瘤100例中,手术前血清内AFP都有升高,无一例假阴性。因此血清AFP检测对卵巢内胚窦瘤有明确诊断的意义。
卵巢卵黄囊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卵巢卵黄囊瘤病因尚不明了。
二、发病机制:
大体:
卵黄囊瘤几乎均为单侧性,右侧略多见;双侧者多为转移所致。肿瘤通常体积较大,直径多超过10cm;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有包膜;有时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或浸润。切面以实性为主,粉白或灰白色,湿润质软;常伴有含胶冻样物质的囊性筛状区,呈蜂窝状;出血、坏死常见。
2.镜下:
卵黄囊瘤具有多种不同的组织学结构,包括:
又称网状结构,最多见。由扁平或星芒状瘤细胞形成疏松的网状和小囊或微囊结构,低倍镜下似蜂窝状,但高倍镜下瘤细胞的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
又称Schillei-Duval小体。由立方或柱状的瘤细胞呈单层排列,包绕毛细血管、薄壁血窦或小静脉样血管,形成血管套样结构,横切面很像肾小球。虽然这种特殊结构具有诊断意义,但在有些肿瘤形态并不典型,北京协和医院的材料中仅54.2%可找到典型的Schiller-Duval小体。
由小的多角形上皮样细胞聚集而成。瘤细胞胞质空,核大,核仁突出;核分裂活跃,类似胚胎癌。
又称迷路样结构。扁平、立方或星芒状瘤细胞构成弯曲多变的管道状或囊状结构。
扁平、立方或低柱状瘤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其间隔以致密的梭形细胞间质或疏松的黏液样间质。这种结构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初级卵黄囊变成次级卵黄囊的结构相似。
以上各结构中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玻璃样点滴,但并不是卵黄囊瘤所特有的,因为很多分化差的恶性肿瘤都能见到。这种点滴PAS和AFP染色阳性,由瘤细胞分泌产生并在胞质内聚积,而后破裂进入周围组织。
另外还有5种不常见的组织学结构,有时可构成肿瘤的主体成分。包括:黏液瘤样、乳头状、巨囊性、肝样和原始内胚层结构。乳头状结构的结缔组织轴心常有明显的玻璃样变,肿瘤广泛坏死时血管周围残留的瘤组织亦可形成乳头样结构。肝样结构是实性结构的一种亚型,又被称作肝样卵黄囊瘤;诊断时需与转移性肝癌鉴别,临床上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分布均有不同特点,组织学上找到胆汁是后者的有力依据。原始内胚层结构是由原始内胚层细胞形成腺样和实性团块,其间有结缔组织分隔。腺腔内常含浓缩的分泌物,很像分泌黏液的腺癌;有时腺体的形态与分泌型子宫内膜癌相似。
上述各种结构常互相混杂并移行,以1~2种为主。最常见的是微囊结构,其中夹杂实性团块或腺泡样结构;多囊性卵黄囊肝样和腺样或原始内胚层样结构很少见,但多以单一成分形成肿瘤。
卵巢卵黄囊瘤预防
定期做好高发人群的筛查工作,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做好随访工作。
卵巢卵黄囊瘤鉴别诊断
注意与卵巢其他生殖细胞肿瘤如卵巢无性细胞瘤等相鉴别。
卵巢卵黄囊瘤饮食保健
一、食疗方:
(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龙葵砂糖茶:
龙葵自15克,麦饭石30克,煎汁加糖代茶饮服。
2.葵花楂肉:
葵花托盘60克,煎汁取液,以液煮猪肉60克,山楂30克。
3 .逍遥馒头蟹(雷公蟹):
逍遥馒头蟹煮熟吃肉,并以其壳磨粉,每天2 克,每天3次,吞服。
4.向日葵花:
向日葵花托盘2只,上放枸杞子30粒,核桃肉10枚,肉片30 克,佐料适度蒸食。
5 .化瘕猪胰:
猪胰1具,洗干净,加酒后蒸熟,切食。
二、化疗食疗:
化疗期间病人往往食欲不好,消化道反应明显,选择药膳应是一些清淡可口,又有降逆止呕作用的为主。
1.鲜芦根汤
原料:鲜芦根120克,冰:糖30克。
制作:鲜芦根,加水约500毫升,煮20分钟,加入冰糖,即可。
用法:每日一至二次,或当茶饮。
功效:清胃止呕。
适应证:化疗期间恶心、口干等。
2.鲜藕姜汁粥
原料:鲜藕(去节)500克,生姜汁10克,粳米100克。
制作:共入1000毫升清水,以弱火煮粥,约1个小时,熟时加入姜汁即成。
用法:每日一至二次。
功效:和中养胃。
适应证:化疗期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3.红萝卜粥
原料:红萝卜250克洗净切片,粳米100克,姜粉、山楂粉适量。
制作:红萝卜洗净切片,加入粳米,水1000毫升。共煮粥,约1个小时,煮熟后,加姜粉、山楂粉即可。
用法:每日一至二次。
功效:理气和胃。
适应证:化疗期间,食欲不振、腹胀等。
4.佛手粥
原料:干佛手10克,粳米100克,冰糖和葱适量。
制作:干佛手,水煎取汁,加入粳米,水1000毫升,同煮粥。加冰糖和葱调味食用。
用法:每日一至二次。
功效:理气和胃。
适应证:化疗期间,食欲不振、腹胀等。
5.清蒸鲫鱼
原料:鲫鱼1条(500克),冬笋片60克、香菇30克、葱、姜适量。
制作: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盛入盆中,把冬笋片、香菇、葱、姜适量依次排放在鱼身上,入锅内煎20分钟,然后倒入锅中,加入清水500毫升,汤开后调好口味即可。
用法:每日一次。
功效:益气养血。
适应证:化疗期间,体倦乏力等。
6.海参茯苓羹
原料:枸杞子20克,茯苓20克,海参(湿)250克。
制作:先将枸杞、茯苓煎水,取水与海参煮熟烂,和盐调味,作羹服食。
用法:每日一次。
功效:滋补脾肾,养阴生血。
适应证:化疗期间,眩晕,短气,心悸,白细胞减少者。
7.钩藤莲子牛奶汤
原料:莲子50克、钩藤2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或白砂糖适量。
制作:先用水适量煮莲子、钩藤20克,去渣取水,放入冰糖或白砂糖调味,冲入牛奶,煮沸即可服食。
用法:每日一至二次。
功效:健脾养胃、补虚生血。
适应证:适用于化疗期间,眩晕纳差者。
8.龙眼大枣炖甲鱼
原料:甲鱼1只约250克,龙眼肉20克,大枣20克,盐姜适量。
制作:甲鱼宰杀去肠脏洗净,和龙眼肉、大枣加水1000毫升,炖1小时,和盐姜调味。
用法:每周一至二次,佐膳。
功效:具有健脾补中,添精生血的作用。
适应证:适用于肿瘤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