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乏力 食欲减退 消化不良 头昏 共济失调
一、症状
1、受照射后病员在1-2天内表现出的初期症状对判断病情有参考价值。
(1)照后初期有恶心和食欲减退、照射剂量可能大于1Gy;有呕吐者可能大于2Gy;如发生多次呕吐可能大于4Gy;如很早出现上吐下泻,则可能受到大于6Gy的照射。
(2)照后数小时内出现多次呕吐,并很快发生严重腹泻,但无神经系统症状者,可考虑为肠型放射病。
(3)照后1小时内频繁呕吐、定向力障碍、共济失高、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强者,可基本诊断为脑型放射病。在排除外伤因素的情况下发生抽搐者,可确认为脑型放射病。
(4)轻度或中度患者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头晕、恶心呕吐、白细胞短暂升高后下降;重度患者或极重度患者可出现多次呕吐、腹泻、白细胞短暂升高后明显下降;而肠型或脑型患者可能出现频繁呕吐、严重腹泻、定向力障碍、休克、血红蛋白升高等。
二、临床诊断
放射病的诊断既要确定病人是否患有急性放射病,又要早期判断病情程度和就诊断时处于疾病哪一时期,这对指导及时采取有力的救治措施非常重要。
临床诊断是早期分类的继续,两者不可分割。目的是根据照射剂量、病情的发展和各项化验指标完成最后的确定诊断。
正确测定病员受照射的剂量,是判断病情的主要依据。有条件时可分别测定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两者可以互相补充,以得出较正确的数值。
1、物理剂量测定
要详细了解事故时辐射场的情况、人与放射源的几何位置、有无屏蔽、以及人员移动情况和时间的变化等。如病员当时佩戴个人剂量仪要了解佩戴的位置。收集病人随身携带的手表红宝石和某些药品,前者用热释光法、后者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测定受照射的剂量。当有中子照射时,应收集病员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以及患者的头发、尿样和血液等生物制品,进行中子的活化测量,了解受到的中子剂量。必要时进行全身24Na活化测量,进行人体模型模拟照射测量。然后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2、生物剂量测定
利用体内某些敏感的辐射生物效应指标来反映病人受照射的剂量,称生物剂量测定。
一、病因
核战争:在严重沾染区内通过和停留过久的人员因受到早期核辐射或放射性沾染的外照射,是发生大量急性放射病伤员的主要因素。
1、核辐射事故
由于核电站的使用不当,导致核辐射外泄而引起多起急性放射病。
2、医疗事故
放射性核素和辐射装置的医疗应用,也有可能发生医疗事故而是病人受到过量辐射照射。
3、治疗性照射
因治疗需要而给予病人大剂量照射,可造成治疗性急性放射病。如骨髓移植前常用大剂量(>6Gy)全身照射或全身淋巴结照射,作为骨髓移植前的预处理。
二、发病机制
造血损伤是骨髓型放射病的特征,它贯穿疾病的全过程。
骨髓在照射后几小时即见细胞分裂指数降低,血窦扩张充血;然后骨髓细胞发生坏死,造血细胞减少,血窦渗血和破裂、出血。血细胞减少红系早于粒系,最初是幼稚细胞减少,以后成熟细胞亦减少。骨髓变化的程度与照射剂量有关,照射剂量小者,血细胞仅轻微减少,出血亦不明显。照射剂量大者,造血细胞严重缺乏,以至完全消失。仅残留脂肪细胞、网状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其它如组织嗜碱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亦增多,并有严重出血,呈骨髓严重抑制现象。骨髓被破坏以后,若保留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还能重建造血。骨髓造血的恢复可在照射后第三周开始,明显的再生恢复在照射后4~5周。若照射剂量很大时,造血功能往往不能自行恢复。
淋巴细胞(主要为脾和淋巴结)的变化规律与骨髓相似,亦以细胞分裂抑制、细胞坏死,减少和出血为主,其发展比骨髓快,恢复亦比骨髓早,但完全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
随着造血器官病变的发展,骨髓型放射病的临床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尤以中、重度分期为明显,可划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
放射病预防
1、放射性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规定,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辐射源与工作人员之间应按射线性质安置屏蔽物,操作者应进行严格的就业前体检,手法要熟练,以缩短接触放射源的时间;设法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以减少照射剂量。
2、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糖尿病、肾小球肾炎、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疾病等的疾病的患者不应接触射线。
3、定期体格检查,建立个人健康和剂量档案资料。
4、使用放射源时应设置醒目标志,以防意外。
放射病鉴别
放射病造血系统的改变应与慢性苯中毒、血小板减少症、缺铁性贫血、肝炎等相鉴别;临床症状应与神经衰弱、内耳眩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放射性白内障应与并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眼等)、老年性、先天性及全身代谢有关的白内障等鉴别。
1、慢性苯中毒
由于长期吸入一定浓度的苯而引起的慢性中毒,患者有头晕、头痛、无力、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或齿龈、皮肤出血,女性月经失调或过多。血液变化是其主要表现,患者会相应出现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重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
2、血小板减少症
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潜伏期不一,短者可于服药后数小时内发病,长者可以数月后发病,一般5-10天。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3、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致使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患者有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耳鸣等贫血症状,青少年会出现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和吞咽困难等症状。
4、肝炎
是肝脏的一种炎症,致病因素多样,最常见为病毒。平时多见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5、更年期综合征
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更年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经变化、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多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难于集中等。
6、并发性白内障
由于眼部其它疾病如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内肿瘤和高度近视等影响晶体的营养和代谢而引起的晶体混浊。
放射病饮食
放射病食疗方(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一)双麦粥,将苦荞麦50克、燕麦50克、胡罗卜丁75克和600毫升的水一起入锅煮成粥食用。
二)荞麦鲜虾面,用苦荞麦面条100克,鲜活虾100克,豆苗100克及调味品煮成汤面食用。
三)龙井枸杞茶,高级龙井茶3克,枸杞子10粒。90度沸水冲泡后,先用茶水熏眼,左右双眼各5分钟,再饮茶。
四)龙井苦瓜茶,高级龙井茶3克,苦瓜皮50克(苦瓜外层青皮,中药店有售)。90度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饮用。
放射病吃什么对身体好?
1、多吃抗辐射食品,如高蛋白、多维生素;适度脂肪、营养全面、数量充足;
2、能量供给要充足。足够的能量供给有利于提高人体对核辐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减轻损伤,保护机体。每天能量供给4000~4500千卡;
3、糖类供给有侧重。由于人体消化道受损,导致其对各种糖的吸收效果不尽相同,故防治消化道损伤的效果也不同,其中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后是蔗糖、糊精等;
4、需增加植物油所占食物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最好;
5、蛋白质要有质量。要求摄入的蛋白质品质优秀,数量充足,以减轻放射损伤,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6、无机盐供应宜加量。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
7、维生素数量要确保。增加维生素供给对防治辐射损伤及伤后恢复均有效,如VK可减少出血,VPP减轻呕吐、恶心,VC使血细胞再生加速等,为此宜多摄入一些海带、卷心菜、胡萝卜、蜂蜜、枸杞等;
8、注意酌情多吃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瘦肉、动物肝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等。
放射病最好别吃什么食物?
1、脂类含量不宜高。基于人体受辐射后食欲不振、口味不佳,脂肪的总供给量要适当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