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腺泡细胞癌(浆液细胞腺癌)

  • 挂号科室:口腔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40~60岁女性
  •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瘤细胞浸润 生长缓慢 结节
  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又称为浆液细胞腺癌(serous cell adenocarcinoma)。50年代以前,腺泡细胞癌并末被认为是涎腺肿瘤中的一种类型,1953年由Foote和Frazell才首次系统描述并命名。Buxton明确该肿瘤具有恶性性质,WHO将其命名为腺泡细胞瘤,但临床表现常有复发和转移。目前大多认为是低度恶性肿瘤。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瘤细胞浸润 生长缓慢 结节

一、症状

腺泡细胞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涎腺肿瘤,占涎腺肿瘤的1%~3%,占大涎腺肿瘤的1%~4%,占涎腺恶性肿瘤的5.1%~12%。据Garder报告,占大涎腺恶性肿瘤的7%~15%。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几乎为腮腺所独有。但发生在颌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者均有报道。此肿瘤从少年到老年均可发病,但以40~60岁最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

腺泡细胞癌临床上类似混合瘤,常为无痛性肿块,偶尔有疼痛和面神经受累症状。病程较长,从几个月到数十年不等。肿瘤多为圆形,实质性,可有结节,中等质地或稍偏硬,少数呈囊性改变,活动,与皮肤无粘连。晚期可转移,以颈淋巴结转移最常见。

由于临床上无特征性表现,虽然经涎腺造影、CT、B型超声及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等特殊检查,但术前也难以作出正确诊断, 一般需在病理检查后方能确诊。

1.大体形态 肿瘤一般为单发,有包膜,但不完整,多数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质地较硬。切面实性稍凸,灰白色,有棕红色斑点,较脆,无良性混合瘤的湿润及粘液样的表现。偶见囊性变,囊内含有棕红色液体。

2.镜检 肿瘤有薄的被膜,但被膜内常见瘤细胞浸润。瘤细胞排列成实体团块,构成许多类似正常腺泡、小梁、小管、滤泡,但无导管及导管样结构。还可见小叶或片状结构,有少量带血管和淋巴样组织的间质。有时肿瘤内可见有实性或乳头状囊性滤泡。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胞核小,偏位,核仁不明显,胞浆丰富,含有嗜碱性颗粒,与正常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相似,但也有无颗粒细胞者,细胞内可见空泡。有的则呈透明状胞浆,可有清晰胞浆的细胞及空泡状细胞出现,应注意与乳头状囊腺瘤、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以及粘液表皮样癌相鉴别。

3.生物学特点 腺泡细胞癌生长缓慢,病程长,但呈局部浸润,并可有复发和转移。虽然瘤细胞的一致性和高度分化,也不能确定为良性,均应视为低度恶性。

二、诊断

由于临床上无特征性表现,虽然经涎腺造影、CT、B型超声及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等特殊检查,但术前也难以作出正确诊断, 一般需在病理检查后方能确诊。

一、病因

肿瘤的细胞形态完全与腺泡的浆液细胞相似,所以认为腺泡细胞癌发生于腺泡细胞。但在病变中见有闰管细胞,并有由闰管细胞到腺泡细胞过渡,所以认为腺泡细胞癌来源于闰管上皮。

1.闰管上皮细胞病变(50%)

肿瘤的细胞形态完全与腺泡的浆液细胞相似,所以认为腺泡细胞癌发生于腺泡细胞,但在病变中见有闰管细胞,并有由闰管细胞到腺泡细胞过渡,所以认为腺泡细胞癌来源于闰管上皮。

2.疤痕组织癌变(35%)

周围型腺癌发生在和结核或梗死或其他损害相关的疤痕区的理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疤痕癌的概念提示癌前病变上皮在疤痕区发生改变引起癌。然而一些研究者则提出疤痕继发于癌。

腺泡细胞癌术后复发率为20%~55%,淋巴结转移率为3%~11%,远处转移率为10%~12%,虽有发生转移及局部浸润倾向,但在涎腺肿瘤中,腺泡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是较低的,一般预后较好,5年治愈率均在88%以上,Eneroth等报告该肿瘤5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68%,Spiro等报告5年,10年,15年治愈率分别为76%,63%,55%,局部复发率为33%,国内张晓珊等报告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95.83%,83.35%,60%,复发率为37.14%。

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易误诊为混合瘤。但腺泡细胞癌多位于腮腺,质较硬,有些病例可有疼痛症状。

病理切片检查明确诊断后,无须鉴别。

加强饮食保健,增强机体抵抗力:癌症患者到晚期多数造成多器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所以鼓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易消化、具有丰富营养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忌吸烟喝酒。

淋巴瘤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