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钩虫皮炎(地痒疹,粪触块,粪毒,钩蚴皮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农民
  • 典型症状:咳嗽 丘疹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脓疱 溃疡
  钩蚴皮炎,又称粪触块、粪毒、地痒疹,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或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钻进皮肤时所引起的局部炎症。
典型症状:咳嗽 丘疹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脓疱 溃疡

一、症状

丝状蚴在钻入皮肤后,局部有烧着刺痒感,数分钟至1h内可出现红色丘疹,有的形成水疱,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形成脓疱,少数患者亦可形成溃疡,有时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若同时钻入的钩蚴较多时,约经1周后,可出现哮喘、咳嗽、发热等症状。血液或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发作时痰内易查到钩蚴,月余后粪便中易查到虫卵。

二、诊断

多见于农民,尤其是菜农、桑农。夏季或初秋的湿热季节易发病。发病前有赤脚行走、田间劳动或接触粪便史,皮损多见于脚趾间、踝部及足背等处。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一、发病原因

虫卵随着病人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经1~3天孵化成杆状蚴,此时尚无感染能力,又经5天左右即蜕皮成丝状蚴,当在菜园、果园、茶园、种植园区及矿区赤脚行路时,即有可能进入皮肤,受到皮肤温度的刺激,立即表现出活跃的钻刺活动,一般通过毛囊、汗腺孔或皮肤较薄部位侵入皮内,继而在钻入的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侵入皮肤后可引起皮肤变态反应。

二、发病机制

虫卵经1~3天孵化成杆状蚴,此时尚无感染能力,又经5天左右即蜕皮成丝状蚴,当在菜园、果园、茶园、种植园区及矿区赤脚行路时,即有可能进入皮肤,受到皮肤温度的刺激,立即表现出活跃的钻刺活动,一般通过毛囊、汗腺孔或皮肤较薄部位侵入皮内,继而在钻入的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侵入皮肤后可引起皮肤变态反应。局部有烧着刺痒感,数分钟至1h内可出现红色丘疹,有的形成水疱,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形成脓疱,少数患者亦可形成溃疡,有时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若同时钻入的钩蚴较多时,约经1周后,可出现哮喘。

广泛开展防治钩虫宣传教育,不随地大便,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在流行区勿赤脚下地。必要时应用防护剂,如2.5%白矾水溶液、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菜油加食盐涂擦手足。消灭传染源,在流行区大规模治疗钩虫病人。

本病应与手足癣鉴别,前者多发于手足边缘,起病急,又接触粪便史,后者以小水疱、鲜屑损害为主,真菌检查阳性。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豆类,蘑菇类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a、b、c的食物。忌厚味辛辣之品,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葱,蒜等。忌喝茶水、绿豆汤等偏凉饮品。

哮喘,荨麻疹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