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耳疔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多见
  • 典型症状:耳后疼痛 鼓膜发红,耳后红肿 耳道流脓 耳廓红肿 传导性耳聋
  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疖。
典型症状:耳后疼痛 鼓膜发红,耳后红肿 耳道流脓 耳廓红肿 传导性耳聋

耳疔症状诊断

   耳部疼痛较剧烈,甚则张口、咀嚼及牵拉耳郭、压迫耳屏时疼痛剧烈。

耳疔严重时可波及耳后,以致耳后红肿,耳后沟变浅,甚则耳郭被推向外前方,因而与耳根毒相似;但耳根毒为脓耳变症,有脓耳病史及症状,X线乳突照片可协助诊断。

检查见外耳道有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或有脓头。

耳疔疾病病因

耳疔多因挖耳损伤耳道肌肤,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以致风热湿邪乘机侵袭,与气血相搏,结聚于耳道肌肤而形成耳疔。由于风热邪毒外袭,引动肝经火热,邪热搏结,循经上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致耳道红肿疼痛。治疗上以解毒泄热,消肿止痛为主。

耳疔预防

预防调护

1、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疔肿已溃,应经常清除脓液;睡眠时患耳向下,以利脓液排出,但注意局部不能受压。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游泳前可用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于外耳道口,以防污水入耳;如有水灌入,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以免污水浸渍而致病。

耳疔鉴别诊断

肝胆湿热上型

【证见】 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郭、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检查外耳道见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样,顶部可见黄白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全身可有发热,热度较高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U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芍15克,夏枯草15克,柴胡12克,连翘12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高热者,加水牛角30~60克(先煎)。耳部红肿甚者,加赤茯苓15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服1丸,每日2~3次,片剂,每服2.4片,每日2-3次。

(2)银黄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4次。

脑囊虫病,侏儒症,颅咽管瘤,脑血管瘤,新生儿泪囊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