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红眼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眼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均可发病
- 典型症状:脓性分泌物 眼屎多 畏光 复视 流泪
一、症状
起病急,自觉异物感、灼热感、疼痛,严重时有眼睑沉重,畏光、流泪。有时因分泌物附着在角膜表面,造成暂时性视物不清,去除分泌物后即可恢复视力。由于炎症刺激产生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患者晨起时上、下睑可被分泌物粘在一起,难以睁开。当病变侵及角膜时,畏光、疼痛等症状明显加重,依角膜病变的情况可出现轻度的视力减退。
眼部检查可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以睑部及穹隆部结膜最为显著。同时可伴乳头增生,结膜表面有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可形成假膜,所以又称假膜性结膜炎。球结膜充血、水肿,有时甚至可突出于睑裂外。
本病常双眼同时或相隔1~2天发病。一般来说,发病3~4天,病情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轻,10~14天即可痊愈。
二、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膜囊分泌物涂片或睑结膜刮片检查及细菌培养即可明确诊断。
一、发病原因
最常见的致病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还有肺炎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儿童急性结膜炎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可存在于成年人的上呼吸道。细菌可通过多种媒介造成接触传染,如手、毛巾、水等,在公共场所,集体单位如学校、幼儿园及家庭中迅速蔓延,导致流行,尤以春季为甚。在各种呼吸道疾病流行时,致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二、发病机制
虽然正常的结膜暴露在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中,但眼表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防护机制具有一定的预防感染和使感染局限的作用。泪液不仅能机械地刷洗眼表,清除潜在的病原体,还含有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能杀灭微生物和阻止细菌黏附在结膜表面。结膜表面的正常菌群也能释放抗生素样物质或代谢性产物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另外,完整的眼表上皮和结膜基质中丰富的淋巴组织能充分提供细胞免疫学防卫作用,眼表温度较低也不利细菌生长。但有些因素可破坏这些防护机制,导致感染性结膜炎的发生。常见的危险因素有:眼干燥症,睑闭合不全、突眼以及不充分的瞬目等导致的眼球暴露,营养缺乏或吸收不良(如维生素A缺乏症),眼局部或全身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的免疫低下,泪道阻塞和感染,放射性损伤,外伤,手术,全身感染,外源性接种等。
本病虽然预后良好,但传染性很强,易造成广泛流行,所以预防工作十分重要,一旦发现患者,应严加消毒隔离,切断各种可能的传播途径。医务人员为病人检查及治疗后,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主要表现为轻度的睑结膜和球结膜充血及少量黏液脓性渗出。大部分在清晨起床时明显,没有眼睑水肿和睑结膜的假膜形成,也无角膜炎的表现,可单侧或双侧发病。摩拉克菌可引起眦部结膜炎,伴外眦角皮肤结痂、溃疡形成及睑结膜乳头和滤泡增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常伴有溃疡性睑缘炎或角膜周边点状浸润。慢性结膜炎常可找到其他致病原因,如眼睑位置异常、泪液不足、慢性泪囊炎、长期的眼局部激素治疗、全身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较差的住所卫生条件和个人卫生状况。根据临床症状即可鉴别。
饮食调理:
(1)黑木耳10克、豆腐30克、红糖适量、麻油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2)绿豆30克、杭菊花12克、桑叶12克、水煎2次,取汁加白糖15克,调匀饮服,每日1剂,连服1周。
(3)黄花菜、马齿苋、菊花脑各30克、水煎服,每日2次,每日1剂,连服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