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儿童病毒感染性口炎)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
  • 典型症状:拒食 水肿 充血 溃疡 红晕
  病毒感染性口炎中疱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的发病率最高,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可发生于唇及口周皮肤,可单发,也可多发。具有自限性。
典型症状:拒食 水肿 充血 溃疡 红晕

一、症状

在疱疹出现前2~3天(潜伏期)患儿常有烦躁,拒食,发热与局部淋巴结肿大,2~3天后体温下降,但口腔症状加重,病损最初表现为弥漫性黏膜潮红,在24h内渐次出现密集成群的针尖大小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环绕红晕,水疱很快破溃,暴露出表浅小溃疡或溃疡相互融合成大溃疡,表面覆有黄白色分泌物,本病为自限性,1~2周内口腔黏膜恢复正常,溃疡愈合后不留疤痕,疱底细胞,病毒分离和血清学实验可帮助诊断。

二、诊断

1.多见于1~5岁的儿童,亦可见于青少年,发病前有高热史。

2.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疱疹,龈缘和附着龈充血水肿,口周皮肤,鼻翼等处也可出现成簇的疱疹。

3.取皮肤黏膜疱疹刮取物作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有助诊断。

一、发病原因:

疱疹性口炎又称疱疹性齿龈口炎,由疱疹病毒Ⅰ型引发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发热性疾病、感冒、消化障碍、过度疲劳等均可为诱因。

二、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属于DNA病毒。而人是单纯疱疹病毒的天然宿主。正常人中约有半数以上为病毒的携带者。病毒经呼吸道,口腔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正常人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大多局限于皮肤黏膜表层。特别易感者,如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或有其他感染的儿童、免疫缺陷和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可发生血行播散。

原发感染大多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获得,如通过接吻,使用疱疹性龈口炎患者用过的餐具等。

原发性感染多为隐性,仅有10%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原发感染发生后,病毒可持续潜伏在体内。由于单纯疱疹病毒在人体中不产生永久免疫力,故每当机体抗病力减弱时,如发热、胃肠功能紊乱、月经、妊娠、病灶感染、过度疲劳和情绪环境改变时,体内潜伏的病毒即活跃而引起发病。

1、类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1)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和器官的感染;

(2)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的皮肤黏膜以及新生婴儿的感染。

少数病毒侵入周围神经,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三叉神经节或感觉神经节,在神经细胞内潜伏。

2、潜伏机制仍不清楚,有人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由于神经细胞不增殖,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特异性转录酶,因而病毒与宿主细胞均维持原状。

(2)特异性IgG抗体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使病毒基因组处于抑制状态,因而长期潜伏。

当有发热、着凉、风吹日晒、外伤、月经、妊娠和焦虑等诱因时,神经细胞表面电荷的改变可使抗体与病毒结合减弱或脱落,病毒基因组脱抑制,重新激活,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神经末梢附近上皮,如果细胞免疫亦受抑制,病毒就繁殖引起疱疹。

做好孕期保健,提倡母乳喂养,改善环境,避免或减少污染,避免被动吸烟,经常户外活动和晒太阳,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起居室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呼吸道感染疾病流行时,室内可用紫外线照射或用乳酸,食醋,中药苍术等熏蒸消毒,与病人隔离,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每天婴儿4g/kg,幼儿3g/kg,儿童2.5g/kg)及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1.口炎型口疮

患者多为成人,多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溃疡10~30个或更多,散在分布,多不融合,不成簇,好发于非角化黏膜,多数全身反应较轻。

2.多型渗出性红斑

多形性红斑是一种原因较复杂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黏膜病,好发于青壮年,多见于春秋两季,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水肿充血,出现大水疱,疱破形成糜烂溃疡面,唇部损害非常常见,糜烂水肿结痂,常合并痂下感染,易出血,皮疹呈多形性如丘疹,斑疹,水疱,红斑等,典型的病损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红斑,颜色鲜红,境界清晰,中央出现小疱。

饮食宜清淡,要多食富含高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儿童不宜进食冷饮;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住所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家庭应尽量不用空调,房间内空气可采用食醋加以熏蒸消毒。

加强日常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一般小孩感冒后应多喝水、多休息,并服用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感冒药物就会很快治愈。

小儿惊厥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