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丘疹性荨麻疹(急性单纯性痒疹,荨麻疹性苔藓,小儿荨麻疹性苔藓,婴儿苔藓,虫咬皮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发于婴幼儿童
  • 典型症状:丘疹 斑丘疹 剧痒
  丘疹性荨麻疹(papular urticaria)又称荨麻疹性苔藓、婴儿苔藓或小儿荨麻疹性苔藓、急性单纯性痒疹,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散在性、性质稍坚硬、顶端有小疱的丘疹。周缘有纺锤形红晕,自觉瘙痒。
典型症状:丘疹 斑丘疹 剧痒

1.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童,夏秋多见。有时一家数个儿童同时发病。

2.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小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

3.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不定,常分批出现,散在发生或少数簇集,常伴有胃肠障碍,少数患者有时亦有呈现水疱者。

4.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的皮疹又可陆续出现,因而新旧皮损同时存在,至天气转凉后逐渐痊愈,但次年常又发生。

5.自觉剧烈瘙痒,夜晚特甚,往往影响睡眠,患儿精神不安。搔抓后表皮剥脱,易致继发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一)发病原因

大多数发病主要由蚊子、臭虫、蚤、虱、螨、蠓等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昆虫通过其口器刺入皮肤吮血,其唾液及部分口器残留皮内是引起本病的原因。

(二)发病机制

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双相性的;立即发生风团红斑反应——是由免疫球蛋白E中介的;然后是较为持久的丘疹样反应。立即型风团红斑反应持续时间较短,而丘疹存在时间较长。有认为属迟发性过敏反应,初次叮咬后致敏需10天左右,此时再受叮咬即发生皮疹。在皮损区真皮浅层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E及补体沉积,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及核碎片,提示在本病中可能涉及免疫复合物。此外,有些患者可能与环境变化、胃肠道障碍或食物过敏等有关。

讲究个人及环境卫生,消灭跳蚤、螨、臭虫等动物,治疗胃肠道寄生虫。防止蚊虫叮咬。蚊虫叮咬后,避免搔抓,及时处理。

1.荨麻疹 骤发骤失,无丘疹及小疱,消退后不留痕迹,与年龄、季节无关。

2.痒疹 好发于四肢伸侧,患病较久,皮肤因搔抓常呈浸润肥厚,常并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3.水痘 发病及经过急,有前驱症状,皮疹为红斑、丘疹及水疱,结痂性损害同时存在,不发生风团。皮损散发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并累及黏膜,瘙痒不著。伴有全身症状,好流行于春季。

限制过量蛋白摄入。

忌辛辣刺激食物。

忌发物。鱼、虾、蟹、公鸡、牛肉等食物具有一定的致敏因素,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能使炎症加重。

忌肥腻厚味食物。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