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肾髓质囊性病(海绵肾,髓质海绵肾,髓状海绵样肾,非尿毒症性髓质囊性病,肾小管特发性扩张,幼年性肾痨髓质囊性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在儿童及青年中发病,男性多见
  • 典型症状:脓尿 继发感染 囊肿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多饮
  肾髓质囊性病是指在肾髓质出现的所谓囊性病变。病理特征是乳头部集合管扩张,形成肾髓质无数大小不等的囊腔。
典型症状:脓尿 继发感染 囊肿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多饮

一、临床症状

1.髓质海绵肾(Medullary Sponge Kidney) 本病出生时就存在,但无症状,尿液检查及肾功能正常。其临床表现主要由并发症引起,如肾结石和肾感染。因此,常因急性绞痛、血尿、尿路刺激症状、脓尿等,进一步检查时发现本病。囊性病变广泛者可出现尿浓缩功能和酸化功能减退,尿钙排泄增加,预后良好,罕有发生肾衰竭。

以往多数病人凭IVP诊断,因为半数病人存在肾结石,在腹部X线平片发现一簇呈放射状排列在乳头区的结石。造影剂进入乳头部的囊腔,形成玫瑰花样,肾盏常变大而宽。肾外形正常或略增大。

2.幼年性肾痨髓质囊性病(Juvenile Nephronophthisis Medullary Cystic Dis-ease Complex) 本病多数在儿童或青年期起病,临床上以尿浓缩功能减退在肾衰竭之前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及遗尿为特征性早期表现。尿液除低渗之外可无异常,生长发育滞缓,伴有贫血。肾保钠功能差,常发生低钠血症及血容量不足,尿钙排泄增加,导致低血钙及手足抽搐,可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肾性骨营养不良。发病后5~10年逐渐发展到肾衰竭。

此型是儿童和青年的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可能是一组联合病,除肾病变外,病人或家系成员有色素性视网膜炎、白内障、黄斑变性、近视或眼球震颤等;成人起病髓质囊性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四型肾脏病理改变类似,以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小囊肿为特征。

二、诊断

本病诊断比较困难,下列诊断要点为:病变多为双侧。发病年龄在40~60岁,也可见于儿童,男性多见。

1.可有阳性家族史。

2.往往有排出微小结石的病史。

3.临床表现,常无症状,有时可有以下表现:

(1)血尿:多为无痛性镜下血尿,结石排出时可为肉眼血尿。可反复出现。

(2)持续性腰部隐痛不适:系病变肾小管内尿液滞留,内压增高所致。排石时刺激肾集合系统,造成发作性肾绞痛。

(3)脓尿:继发感染时可有镜下或肉眼脓尿。

(4)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变发展的晚期常出现贫血、水肿等表现。

尤其小儿和少年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口渴、多饮、多尿及尿钠增多和肾结石及泌尿系感染。个别有色素性视网膜炎、白内障、黄斑变性、近视或眼球震颤等。

一、发病原因

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也有其他不明因素。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未明。可能是由集合管囊状扩张而形成海绵状囊形腔。

由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防治肾脏并发症和维持肾功能是主要预防目的。

一、本病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肾盂源性囊肿 可有腰部隐痛及镜下血尿、脓尿,但尿路造影显示囊腔与肾盏或肾盂相通,造影剂排空迟缓;囊肿多为单侧单个发生。

2.肾钙盐沉着症 尿路X线平片可见肾锥体部弥漫性钙盐沉积,但为多种疾病在肾脏的表现,有原发疾病的临床特点;常伴有肾功能损害;静脉尿路造影无扇形排列的囊肿存在。

3.肾结核 尿路造影肾实质内也可出现囊腔。但囊腔多发生于单侧,体积较大,与肾盏相通,肾盂肾盏破坏,漏斗部狭窄或闭锁;膀胱刺激症状明显;尿沉渣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

4.坏死性肾乳头炎 静脉尿路造影时也可发现乳头部小囊腔。但囊腔与肾盏相通,可为多发,肾影增大;有糖尿病、尿路梗阻、感染、过敏、口服非那西汀等病史;起病急骤,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尿液中可发现坏死脱落的乳头组织。

5.肾盂肾炎脓性囊肿 有腰痛及血尿、脓尿。但尿路造影肾脏缩小,肾盂肾盏不规则的扩张、狭窄和扭曲,有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及高血压表现;结合长期泌尿系感染的病史可作出鉴别。

6.逆行肾盂造影所致肾小管回流 造影剂在肾锥体区呈扇形分布。但数天后重复X线摄片即见消失。本病还须注意与多囊肾、单纯性肾囊肿、孤立性多房囊肿、肝或肾棘球蚴病、肾肿瘤、肾盂积水等鉴别。

1、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

2、多吃蔬菜水果,饮食宜清淡,戒除烟酒,少吃油腻、腥味、辛辣刺激性食物。

肾结石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