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T细胞白血病(成人T细胞性白血病,成人型T细胞性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淋巴,骨髓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成人较为常见
- 典型症状:剧烈疼痛 呼吸急促 昏迷 点状出血 耳壳的干性坏死
成人T细胞白血病症状诊断
一、症状
ATL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白血病样的急性型、淋巴细胞增生的淋巴瘤型、预后较好的慢性型和冒烟状态(隐袭型)。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淋巴结肿大。许多患者有广泛的淋巴结病,大多数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但纵隔肿块很少见。骨髓常有白血病细胞浸润。其他常见受累部位有肺、肝脏、皮肤、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
约2/3的患者可发生皮肤受累,大多数皮肤浸润患者可见局灶性的ATL细胞浸润或波特利埃微脓肿(Pautrier microabscesses)。
各型的主要临床表现
1.急性型:
患者中位年龄为40岁。典型的表现为:发病很急,主要是迅速进展的皮肤损害、高钙血症,或两者并存。皮肤损害多种多样,如散在分布的瘤块、融合的小结节、斑块、丘疹、非特异性红斑等。高钙血症患者常表现为乏力、表情淡漠、精神错乱、多尿、烦渴。
2.慢性型:
可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肤及肺浸润,无高钙血症,无中枢神经系统、骨、胃肠道浸润,无腹水及胸腔积液。
3.淋巴瘤型:
淋巴结组织学证明为淋巴结病,无白血病细胞浸润。
4.冒烟型:
皮肤损害为其特征,可表现为红斑、丘疹、结节。可有肺浸润。一般无高钙血症,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和骨髓浸润均较轻微;无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二、诊断
1.国内诊断标准(1984年全国部分省市ATL协作会议)
(1)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①发病于成年人;
②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无纵隔或胸腺肿瘤。
(2)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常增高,多形核淋巴细胞(花细胞)占10%以上;属T细胞型,有成熟T细胞表面标志;血清抗HTLV-Ⅰ抗体阳性。
2.ATL国外诊断标准(Schimoyama Metal,1991)
(1)组织学及(或)细胞化学证明为淋巴细胞白血病伴T细胞表面抗原(主要为CD2 、CD3 、CD4 )。
(2)外周血必须有异常T淋巴细胞,包括典型成人T淋巴白血病细胞(亦称花细胞及小而成熟的T细胞,细胞核有切入的凹陷或分叶核)。
(3)抗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Ⅰ)抗体阳性。
3.ATL亚型的诊断标准(Gessainetal,1992)
①外周血异常T细胞≥5%。
②淋巴细胞总数正常。
③无高血钙,LDH≤1.5×正常值。
④无淋巴结病;无肝、脾、CNS、骨、胃肠道受累。
⑤无腹腔积液或胸腔积液。
⑥可有皮肤及肺损害。
⑦如果异常T细胞<5%,应有组织学证实的皮肤及肺损害。
①淋巴细胞绝对数增加(≥4×109/L)伴T细胞>3.5×109/L,包括异常T细胞和偶有花瓣形细胞。
②无高血钙,LDH≤2×正常值。
③无CNS、骨、胃肠道受累,无胸腔积液或腹水。
④可有淋巴结和脾、肝、肺、皮肤受累。
①无淋巴细胞增加,伴异常淋巴细胞≤1%。
②组织学上阳性淋巴结病变。
①除外上述3型的ATL患者,常具有白血病的表现及淋巴结肿大病变。
②有组织学和(或细胞学证实的T淋巴细胞肿瘤。
③除淋巴瘤ATL外,外周血应有异常T淋巴细胞,包括典型的“花瓣”细胞以及小的有切迹和分叶核成熟T淋巴细胞。
④LTHV-1 抗体阳性。
成人T细胞白血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ATL的发生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V-Ⅰ)感染有关,患者血清HTLV-Ⅰ检查阳性。高发区是日本Kyushi岛的南部,此处居民10%~15% HTLV-Ⅰ抗体阳性,其他地方的发病率很低。如何把日本高发区和其他地区的发病联系起来还不清楚。
研究表明宿主易感性和(或)共同的环境条件与HTLV-Ⅰ感染有关,家族成员HTLV-Ⅰ抗体阳性率是无关正常人群的3~4倍。在抗体阳性、临床正常的患者血清中可分离出HTLV-Ⅰ病毒。
二、发病机制
HTLV-Ⅰ感染后尚需长时间潜伏期才可能最终导致少数人罹患ATL这本身说明ATL发病的复杂性。迄今尚未最终阐明ATL的发病机制,诸多资料表明,ATL发病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1.调节蛋白Tax 在HTLV-Ⅰ原病毒末端
存在一种长末端重复序列(LTRs),LTRs含有病毒的调节部分,包括启动子序列,由U3、R和U5(独特3′端、重复、5′端)序列所组成。Tax主要功能是通过5′-LTR序列反式激活HTLV-Ⅰ的转录功能从而调节病毒复制,其激活病毒和细胞基因的转录至少通过两个不同的宿主转录因子途径,分别涉及CAMP反应成分蛋白,激活转录因子(ATF)及转录因子NF/κB/C-Rel家族。Tax在ATL发病中可能存在以下作用:
①激活IL-2启动子及IL-2Rα亚单位,刺激T细胞自主分泌生长,甚至启动T细胞永生化的形成,终至ATL的发生:包括IL-2和IL-2Ra、c-fos、c-jun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ATL细胞释放出这些细胞因子,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表现:IL-2和IL-2Ra可导致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获得自律性生长;PTHrP可刺激破骨细胞,使患者表现为高钙血症;c-fos基因可能参与T细胞的增殖。
②Tax能加速细胞增殖周期中G1期的进展并促进其进入S期,表达Tax的细胞增殖周期变短。细胞生长动力学增快,这与HⅡⅣ一Ⅰ相关疾病的发生可能有关;
③Tax介导的NF-κB活性改变。在肿瘤发生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2.HTLV-Ⅰ感染者免疫功能降低
Tax可使激活转化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升高,而后者对人细胞及体液免疫起抑制作用。HTLV-Ⅰ感染细胞后,可出现由病毒编码的新的HLA-Ⅰ和HLA-Ⅱ抗原决定簇,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机体防御能力下降,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癌基因激活和抗癌基因失活
尽管HTLV-Ⅰ并不编码癌基因,但顺式激活机制仍可存在。如Tax可激活c-fos基因,表明高效能反式活化蛋白Tax可能与起动恶性转化有关。
另一个继发性事件是p53的突变。p53是核磷酸蛋白,具有抑癌基因之作用。p53因突变致活性丧失在许多恶性疾病中均已发现,ATL也不例外。许多急性ATL患者均检出p53突变,而慢性ATL患者则极少出现这一突变现象。有资料表明,p53突变与ATL发病有一定关联。但最近Portis等研究后认为,p53基因功能失活并不引起肿瘤发生,但可能有促进肿瘤晚期恶性增殖效应。
外周血中可见许多花瓣样或多形核淋巴细胞(花细胞)。这类淋巴细胞大小不等,细胞核呈多形性改变,扭曲、畸形或分叶状,核凹陷较深,呈二叶或多叶,或呈棒球状、手套状、折叠呈花瓣状,故也称花细胞。细胞化学染色可见过氧化酶阴性,酸性磷酸酶及β葡萄糖醛酸酶阳性。免疫标记检查证实花细胞为成熟T淋巴细胞。
皮肤损害多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浸润所致。2/3皮肤病变患者存在局灶性表皮浸润和Pautrie微小脓肿。此外,在淋巴结、肝脏、脾脏、肺部、胃肠道也可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浸润,表现为相关脏器肿大及功能障碍。
ATL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浸润与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增加有关。资料表明,ATL细胞系表达VEGF mRNA,并分泌到细胞外环境中。同时,ATL细胞系也表达VEGF受体Flt-1(fms样酪氨酸激酶-1)的mRNA和蛋白,而VEGF仅能与Flt-1表达细胞有效结合,致使ATL细胞趋化活性增强,造成ATL细胞浸润组织和器官。
成人T细胞白血病预防
本病的感染传播途径清楚,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及性接触。所以预防措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开展有关性病防治的健康教育。
2.提倡安全的性行为,积极宣传使用安全套。
3.开展HTLV-1母婴传播的预防,避免母婴喂养,以减少婴儿感染。
4.使用血液、血液或分及血液制品时,必须严格检测,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成人T细胞白血病鉴别诊断
1.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
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MF/SS)是一种分化成熟的T细胞恶性疾病。与ATL相似,二者均有皮肤浸润病变。在新的WHO白血病及淋巴瘤分类中,二者均归类于成熟(外周)T细胞肿瘤,区别点在于:
①ATL白血病细胞一般不浸润表皮;
②ATL细胞与典型sezary细胞形态不同,前者细胞核多呈分叶核改变;
③ATL常累及骨髓;
④ATL临床过程比MF/SS更具侵袭性。
2.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LL)
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LL)也是一种成熟T细胞恶性肿瘤,与ATL区别在于:
①ATL细胞形态与T-CLL细胞形态不同;
②ATL临床进展具有侵袭性;
③ATL患者HTLV-Ⅰ抗体为阳性,而T-CLL则为阴性。
3.皮肤T细胞淋巴瘤
多有慢性的前期病症,发病较缓与HTLV-1感染无关。
成人T细胞白血病饮食保健
宜吃芹菜、金针菜、韭菜、冬瓜、乌梅、柿饼、芝麻、莲子、海参。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