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青少年及小儿阴道肉瘤

  • 挂号科室:妇科
  • 发病部位:阴道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发生于婴幼儿
  • 典型症状:阴道出血 体重减轻 阴道黏膜膨胀 阴道不规则出血 食欲不振
  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不常见,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1%,阴道肉瘤占阴道恶性肿瘤的2%。文献报道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葡萄状肉瘤)在阴道肉瘤中最常见,多发生于婴幼儿。
典型症状:阴道出血 体重减轻 阴道黏膜膨胀 阴道不规则出血 食欲不振

青少年及小儿阴道肉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多发生于阴道前壁,有时不能确定病变的准确部位。肿瘤初期呈小乳头状突起,直径2~3mm,或在阴道皱襞内呈小结节状增生,继续发展成有蒂或无蒂的葡萄状肿物,有时直径大至3cm。肿瘤开始从上皮下生长,起于一个中心或多个中心,继续增长扩大,使阴道黏膜膨胀,形成空腔。葡萄状组织突起后穿透阴道黏膜突向阴道,从而使阴道逐渐扩大,以至肿瘤充满整个阴道而突出于阴道口外。少数病例肿块突出后覆盖于外生殖器上。

2.主要症状是阴道突出肿物及阴道出血。有时在婴儿洗澡或换尿布时偶尔发现,有时患儿咳嗽、哭闹时由于腹压增加而将肿物逐出于阴道外。在肿物出现时,一般无疼痛。如阴道前壁病灶继续向盆腔器官浸润,则累及尿道、膀胱,而出现尿频、尿潴留、肾盂积水等症状。肿瘤发展至晚期时,也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脱水、低热等现象,最后常因恶病质、呼吸衰竭或尿毒症而死亡。如肿块向上扩展至盆腔,则在盆腔内可触及包块,有时腹部增大伴腹水。如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常在两侧腹股沟触及增大的淋巴结,或出现肺部转移症状。

3.阴道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以局部转移为主,同时也经血行远处转移至肺,个别转移至脊椎及颅顶骨。肿瘤的发生起始于阴道前壁,逐渐向邻近器官或周围组织浸润,尤其以尿道、膀胱后壁、膀胱阴道隔等处较多见。膀胱阴道隔组织疏松,对肿瘤穿透无抵抗力。文献报道15例尸检结果,半数患者肿瘤仅限于盆腔生长。Mayo医院报道7例广泛转移死亡的患者,尸检证实均有急性或慢性肾盂积水,其中远处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3例,肺转移3例,骨转移1例。肿瘤由阴道壁向后方转移者不多见,因直肠阴道隔较坚实,对晚期肿瘤的浸润有保护性屏障作用,即使直肠转移者也不是由阴道壁直接侵犯所致,而是先侵及直肠阴道侧窝,再达直肠,直肠转移偶见。

  二、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一般不难诊断,但在临床实践中不易早期确诊。当发现患儿阴道内有肿块时,往往肿块已相当大,甚至已有破坏性浸润或转移。有时病理组织学检查颇似良性,常易误解为良性肿瘤。学者们认为,在嗜酸性胞质中存在着纵横交叉的条纹状肌纤维,是确诊横纹肌肉瘤的主要依据,但在实践中很难发现这种条纹状结构,主要因为肿瘤细胞少而结构稀疏。电子显微镜检查有助于证实条纹肌结构的出现,组织切片中未成熟细胞的存在对诊断更为重要。

青少年及小儿阴道肉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是中胚层混合瘤中的一个亚型,其来源各家意见不一。多数认为来源于中肾管中胚层组织,具有胚胎性未成熟性,故名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二、发病机制:

1.肉眼观: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似息肉样、水肿状、半透明肿块,形成串珠,如葡萄样结构。肉瘤的类型颇多,而葡萄状肉瘤多发生于阴道,从黏膜下开始呈葡萄样生长(图1)。

2.镜下观:阴道内葡萄状肉瘤与阴道外葡萄状肉瘤的肉眼观与镜下观均甚相似,大体标本均为多发性息肉样结构。Hilgers报道27例阴道内、外葡萄状肉瘤,均显示胚胎性横纹肌细胞的特征。典型病例具有未成熟肿瘤细胞的特点:①有完整上皮覆盖;

②上皮下有新生层;

③未分化的圆形、梭形、多形细胞;

④中央有混合性间质瘤(主要见于中胚层混合瘤)。未成熟的圆形、梭形或多形细胞由上皮下的细胞构成,胞质内有嗜酸性颗粒,边缘不整齐,胞核浓染,核异质,核大小不一,但巨核、畸形核不多见。

青少年及小儿阴道肉瘤预防

一、预防:

1.早期诊断。

2.一旦确诊,根据浸润范围强调首次手术的彻底性。

3.切除标本的边缘组织如发现肿瘤细胞,必须辅以放疗。

4.做好随访。

青少年及小儿阴道肉瘤鉴别诊断

须与阴道息肉样腺癌、良性中肾管乳头状腺瘤、中肾管腺癌以及阴道血肿相鉴别。

青少年及小儿阴道肉瘤饮食保健

一、食疗方:

1.黄芪土茯苓粥

用料:生黄芪30克、土茯苓50克、粳米200克。

制作:先将生黄芪、土茯苓水煎取汁加入淘洗好的粳米内熬粥。具益气利湿解毒功效,用于外阴恶性肿瘤溃破不愈者。

2.苡仁莲子羹

用料:苡仁50克、莲子20克、红枣

该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相关的医生。

尿毒症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