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椎弓峡部裂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脊柱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老人
- 典型症状:麻痹 神经痛 弥漫性下腰痛 感觉分离
一、症状
(一)真性脊椎滑脱 即因椎弓根峡部骨不连所致之前滑脱,此类最多见。
(二)假性脊椎滑脱 无峡部骨不连,仅由于脊椎或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椎体轻度前移位,较常见。
(三)后滑脱 较少见。
上述三种滑脱之共同症状为慢性腰腿痛,单纯性峡不连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由于腰骶部稳定性较差,局部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出现滑脱者成年后症状明显,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疼痛部位和性质各有不同,可以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也有仅在过度劳累时始感疼痛者。疼痛可局限于腰骶部,也可向髋部、骶尾部或下肢放射,如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等,其而产生马尾神经麻痹者,卧床休息后疼痛较轻,自卧位起床时疼痛加重。腰部活动时内部偶有移动感。
一、病因
脊椎于胚胎第七周开始出现四个软骨核(椎体两个,每侧椎弓各一个),四个软骨核继续生长,并联合形成一个软骨样脊椎,约在胚胎第十周后,又开始出现三个原发性化骨核,包含在原发性软骨核内,慢性生长,至出生时仍然是分离的,出生后1~2岁左右,椎弓开始联合,并出现脊突,3~6岁后椎体与椎弓骨核融合。
生长完全的脊椎,可分为椎体,椎弓,椎板,上下关节突,横突与棘突,上下关节突之间有一狭窄区,即为椎弓根峡部,如该部骨化不全,或有潜在的软骨缺损,即形成先天性峡部骨不连,其缺损区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该椎体与后部椎板无骨性联接,与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联系,如该处发育薄弱,再加上某种程度的外伤或劳损,也可导致薄弱的峡部发生骨折,其机理与疲劳骨折相似。
本病多是由于先天性因素引起。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一些由于疲劳引起的病变。平时工作时注意劳逸结合是关键。其次。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防治的另一个关键。
本病需要与机械性暴力作用所致的椎弓骨折相鉴别;另外,摄X线侧位片能鉴别真性与假性椎骨滑脱,前者脊椎的前后径增加;后者无改变,并可见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缘骨质硬化,或唇样增生等退行性病变。
脊柱侧弯患者要避免饮食过量,防止体重过重,增加腰椎负担;
脊柱侧弯患者要摄取足够钙质,防止骨质疏松症提早发生,含钙食物有乳酪、牛乳。豆腐等;
脊柱侧弯患者要适当运动(五禽戏、瑜珈、太极),藉以强化肌肉,增加关节柔软度,以保持良好姿势,防止骨骼老化,减缓钙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