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时期常见的呕吐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胃,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儿童
-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进食呕吐 婴儿吐奶 反胃 溢乳
一、症状
1.呕吐的类型可分3型:
1)溢乳:在小婴儿,胃呈水平位,胃部肌肉发育未完善,贲门松弛,因而在哺乳过多或吞入空气时,吃奶后常自口角溢出少量乳汁,不影响健康;
2)普通呕吐:吐前常恶心,以后吐一口或连吐几口,连吐或反复呕吐都是病态,多见於胃肠道感染;
3)喷射性呕吐:吐前多不恶心,大量胃内容物突然经口腔或同时自鼻孔喷出,可见於小婴儿吞咽大量空气,胃扭转,幽门梗阻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2.呕吐的时间和呕吐物性质
呕吐发生的时间和呕吐物性质都与诊断有关,询问病史时要注意,例如上胃肠道梗阻和食物中毒时多在病的早期出现呕吐;下胃肠道梗阻和肾功能衰竭则在较晚期出现呕吐,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和胃扭转时,喂奶后很快就呕吐;溃疡病并发部分幽门梗阻时,常在饭后6~12小时呕吐,肥大性幽门狭窄只吐奶,不吐胆汁,而梗阻在十二指肠以下时则吐胆汁;下胃肠道梗阻的后期呕吐物可有粪便;出血性疾病或鼻衄后,吐物可带血;反复剧烈呕吐吐物可带血或咖啡渣样物,吐出胃内容时多带酸味;胃内食物潴溜时,吐物可有酸腐味;带粪便时可有粪味。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
一、病因
临床上的呕吐实际上包括了反胃(反流、regurgitation)和呕吐(vomiting)两部分
1.反胃
是指非强制性的消化道分泌液或胃内容物自胃或食管流出口外的现象通常不伴有f心或强制性的腹肌收缩。
1)生理性原因:初生婴儿进食后溢奶,多于7-8个月内自然停止无需处理。
2)病理性原因:由于喂养技术不当所引起的“呕吐”。
2.呕吐
是指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被强制性地经口排出常伴有f心并有强力的腹肌收缩。
1)梗阻性呕吐
主要为外科性原因。
可由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某些后天性疾患使消化道梗阻所致。
幼儿也可因便秘而引起腹痛和呕吐,伴有尿潴留。
2)中枢性呕吐
多由内科疾病引起。
常见原因:颅压增高、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受刺激、脑血管运动障碍、第Ⅷ颅神经疾病、神经性呕吐等。
3)反应性呕吐
多由内科疾病引起。
多由胃肠道受生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引起,有时为多种因素混合造成。
二、发病机制
呕吐是由位於延髓的呕吐 中枢介导的对传入刺激的反应。
呕吐开始前,幽门关闭,胃蠕动停止。之后幽门及十二指肠收缩,胃底充盈,食管及贲门放松,然后胃肠逆蠕动。因腹肌、隔肌收缩,腹压升高,同时呼吸肌收缩辅助运动,使胃内容物很快通过贲门、食管和口腔向外排出。
1.预防
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防治胃肠道疾病和各种感染性疾病,在良好的氛围中进食等。
可根据呕吐物性质和时间,对病因进行鉴别诊断。
1、呕吐物性质:
(1)贲门以上梗阻:
呕吐物呈清亮或泡沫状,带有粘液未消化的奶汁或食物。
见于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各年龄组的食物炎所致的食管狭窄和贲门失弛缓症等。
(2)幽门部梗阻:
只吐奶,不吐胆汁,呕吐物出现粘液乳凝块。
多见于新生儿幽门肥厚性狭窄、幽门瓣膜及年长儿胃溃疡后幽门瘢痕性狭窄。
(3)十二指肠梗阻:
会吐胆汁,呕吐物为黄或绿色清亮粘液,有时混有少量奶块或食物。
多见于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和肠旋转不良。
(4)空肠中下段或其远端梗阻:
呕吐物可有粪便,为浅褐绿粪汁样,味嗅。
在新生儿期多考虑为空回肠或结肠闭锁,肠无神经节症或直肠肛门畸形在其他年龄组则表示有各种原因所致的低位消化道梗阻。
(5)出血性疾病或鼻衄:吐物可带血。
(5)反复剧烈呕吐:吐物可带血或咖啡渣样物。
2、呕吐发生时间:
上胃肠道梗阻和食物中毒:发病早期
下胃肠道梗阻和肾功能衰竭:发病较晚期
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和胃扭转:喂奶后很快
溃疡病并发部分幽门梗阻:饭后6~12小时
一、平时饮食注意
1.哺乳不宜过急,以防吞进空气。哺乳后可抱正小儿身体轻拍背部,排出吸入的空气。
2.饮食定时定量
3.食物宜新鲜、清洁
4.不要过食辛辣、炙烤和肥腻的食物。
二、呕吐后的饮食
1.呕吐较轻者,首先应节制饮食,然后再给清淡、易消化、少渣、稀软的食物,少食多餐,待胃恢复正常功能后,再恢复正常饮食。
2.呕吐较重者,暂予禁食。
3.给药时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