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垂体瘤(老年垂体瘤,老年人垂体肿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
- 典型症状:甲状腺功能低下 头痛 溢乳 视野缺损 突眼症
老年人垂体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内分泌激素过多表现:
大约70%的病例,临床以腺垂体的高分泌性为特征,结果引起特征性的高分泌综合征。这类患者多见于年轻人。例如,闭经-溢乳症、巨人症与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垂体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Nelson综合征。
2.腺垂体本身受压征群:
垂体促激素减少和周围相应靶腺萎缩,可表现为部分或全垂体功能低下的症状,如疲劳、软弱、性腺功能减退或阳痿、甲状腺功能减退、有时肿瘤压迫神经垂体或下丘脑可产生尿崩症。
3.垂体腺瘤邻近组织受压的表现:
有①头痛:可能早期出现,这归因于鞍内肿瘤使鞍隔及硬膜的张力增高;②视力减退,视野受损,视神经受压,可出现颞部双侧偏盲;③脑脊液漏:肿瘤向下生长破坏鞍底;④下丘脑综合征群:下丘脑受压可影响睡眠、摄食、行为和情绪改变;⑤海绵窦综合征,眼球运动障碍和突眼。
4.分类
1)按细胞嗜色性分类:可分为嗜酸性细胞瘤、嗜碱性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瘤
2)按肿瘤大小分类:
Ⅰ级 微腺瘤 肿瘤直径<10mm
Ⅱ级 鞍内型 肿瘤直径>10mm
Ⅲ级 鞍上生长 肿瘤直径>2cm
Ⅳ级 肿瘤直径>4cm
Ⅴ级 肿瘤直径>5cm
3)按功能分类:
①有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占垂体瘤65%~80%:
A.PRL瘤,是垂体分泌性腺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在以往被认为是无功能性垂体瘤病例中,60%~70%是PRL瘤。在非选择性尸检中,PRL微腺瘤占23%~27%,其中大多数生前没有功能紊乱的证据。
B.GH瘤仅次于PRL瘤,本病以青中年发病较多。此外为ACTH瘤、TH瘤,GnH瘤极少见。除GH-PRL的混合瘤外,绝大多数以一种细胞形态为主。
②非分泌(无功能)细胞瘤:用常规的方法测定血清激素浓度不增加,无特殊临床症状,占垂体瘤20%~35%。无内分泌功能腺瘤是惟一的在老年期发病,尤其在男性呈递增趋势的腺瘤。
二、诊断:
1.激素测定
2.影像学检查(CT、MRI) 肿瘤直径<5mm者,CT较难发现。正常垂体高2~7mm,女性如>7mm,男性>5mm即有肿瘤可能。
老年人垂体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目前有两种学说,一为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学说,另一为下丘脑调控失常学说。
1.下丘脑调节功能失常:
1)下丘脑多肽激素促发垂体细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后,可引发大鼠促GH细胞增生,并进而发展成真正的垂体肿瘤。
2)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发生也可起促进作用,如ACTH腺瘤可发生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
2.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学说:
1)垂体腺瘤来源于一个突变的细胞,并随之发生单克隆扩增或自身突变导致的细胞复制。
2)外部促发因素的介入或缺乏抑制因素:①DA(多巴胺)受体基因表达的缺陷。②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癌基因实际上是参与细胞正常生长调节的一类基因,有些癌基因产物即是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另一些则是参与生长信号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其表达的异常均可导致异常的细胞增生。
二、发病机制:
1.垂体瘤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仍不完全清楚,但达成共识的主要集中于两大学说,一是下丘脑调控失常学说,认为垂体肿瘤的发生可能与下丘脑调节功能失常有关:①下丘脑多肽激素能促发垂体细胞增殖;②一些抑制因素的缺乏对肿瘤的发生可能有促进作用;③其他因素,如白细胞介素-6可在垂体瘤中高度表达,有维持瘤体的促生长作用。这些均可能为垂体腺瘤的促发因素。二是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学说,认为垂体腺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是其主要的始发因素。Schulte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垂体腺瘤是单克隆的,即表明垂体腺瘤来源于一个突变的细胞,在外部的促发因素或垂体自身的生长因素及缺乏抑制因素的条件下,发生单克隆扩增或由于自身突变导致的细胞复制。
2.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垂体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或缺陷有:①Gsa基因突变,因其突变有明显的活性,并未在正常人细胞中发现,故称gsp瘤基因(生长刺激蛋白癌基因),大约40%的GH腺瘤中发现有gsp基因,这可以解释GH瘤具有特征性的GH大量分泌,而且对cAMP系统的活性无正常反应,则是因联系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刺激物(Gs)存在着异常。这种异常就是Gsa基因突变,即Gs蛋白的亚单位的第201和227位氨基酸存在点突变,其突变均表现为Gs蛋白的GTP酶活性受抑制;②ras基因突变,是在H-ras基因12密码上发生突变,与细胞增殖有关;③在某些催乳素瘤中存在DNA顺序的改变,可能导致hst(FGF4)基因的异常表达和常伴多巴胺受体D2的变异,而在正常组织FGF则不表达;④已证实11号染色体长臂13位点(11q13)等位基因的丢失可致家族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Ⅰ型(NEN-1)。并有报道在一些促性腺激素腺瘤和PRL瘤中也发现有11q13等位基因的缺失,故这个位点的基因丢失可能与垂体瘤的发生有关。
老年人垂体瘤预防
单用手术治疗垂体瘤复发率很多,常辅以放疗,须警惕并发症。
老年人垂体瘤鉴别诊断
一、鉴别:
1.空泡蝶鞍:是因鞍隔缺损,蛛网膜下腔伸展到鞍内致蝶鞍扩大。原发性者多见于肥胖妇女和多产妇,继发性者见于手术、放疗和外伤、感染及垂体瘤自发性坏死、垂体梗死后。绝大多数病人无症状,部分可有头痛、高血压、脑脊液鼻漏及少数有垂体激素的分泌减少。头颅侧位X线片上可见蝶鞍呈球形或对称性增大。头颅CT诊断率达100%,表现为鞍内CT值明显减低,增强后仍不见密度影。
2.鞍旁疾患:鞍旁疾患有感染、结节病、嗜酸性肉芽肿、动脉瘤、脑膜瘤、错构瘤及转移瘤等,有时症状易与垂体瘤相混淆,但鞍上病变常有颅压增高、视力障碍、下丘脑综合征和脑积水,一般内分泌表现发生在神经系统症状之后,CT和MRI有助于鉴别,感染、结节病等多有发热及相应的血液和免疫异常。
3.原发靶腺功能减退所致垂体增大:长期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性腺机能减退可导致负反馈减弱,使垂体促激素分泌增加,促激素分泌细胞增生,可引起蝶鞍轻度增大,CT和MRI有助于鉴别,相应激素的替代治疗后好转也有助鉴别。
老年人垂体瘤饮食保健
术后饮食给予营养丰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便秘引起的颅内压升高,护理中注意大便通畅,给足饮水,必要时给以通便润肠药物。少吃辛辣及油腻的食物,不宜吃鲇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