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播散性粟粒状狼疮(毛囊性粟粒性狼疮,粟粒狼疮样结核症,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结核病,颜面雀啄型血风疮)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好发于青年及中年
- 典型症状:口干舌燥 丘疹 指端及指(趾)甲周红斑 鳞屑 舌质红绛
一、症状
原发疹为粟粒大小圆形丘疹,顶端扁平,境界明显,新疹颜色鲜红或淡红,旧疹褐红或黄红。表面覆盖灰白色鳞屑,多数簇集,但不融合,性质柔软,表面有光泽,中央可化脓。缺乏自觉症状。玻片压视呈褐红色,探针刺入法检查,有时呈阳性。对称性发生于颜面,特别以眼眶四周、眉间、鼻唇沟、上下唇、颊部较为多见。发病急剧,经过徐缓,好发于青年及中年;经过中可以自愈,愈后可遗留小瘢痕。对结核菌素低倍稀释液(1∶1000)试验呈阳性或弱阳性。
二、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
1.病机 中医认为此病乃因湿毒内蕴、瘀阴血脉或肺胃蕴热兼感毒邪而发。
2.辨证分型
(1)湿毒郁阻型:颜面、眉间、眼睑有深红色、粟米至高梁大坚硬丘疹,伴口干苦,腹胀满,尿黄便干,舌质红绛,苔白腻,脉沉缓。
(2)内热感毒型:颜面口周、鼻侧有红色坚硬丘疹,压之不退色,伴口干舌燥,烦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未确定。过去认为本病系一种经血行播散的皮肤结核,是寻常狼疮的一种变型或结核疹,但无确切的结核证据,组织学虽有结核样改变,但结核菌素试验经常阴性。病程有自限性,有自然痊愈的倾向。而且常不并发有其他部位结核病灶。皮损中亦找不到结核杆菌,抗结核治疗无效,故近来认为本病与结核无关。某些细胞免疫检查显示异常。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过去认为是寻常狼疮的一种变型或结核疹,但无确切的结核证据,组织学虽有结核样改变,但结核菌素试验经常阴性。
预防原则:主要是发动群众,大力宣传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消灭传染源,杜绝传染途径。开展卡介苗预防接种,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1.寻常性痤疮 皮疹呈圆锥形,与毛孔一致,顶端有脓疱,周围浸润明显,伴有粉刺。好发于颜面及胸背等处。
2.酒渣鼻 病变多侵及两颊、鼻尖、额部、下颏部,呈广泛潮红,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1、宜食
必须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可多饮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蛋、瘦肉、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2、慎食
不食用或少食用具有增强光敏感作用的食物:如无花果、紫云英、油菜、黄泥螺以及芹菜等,如食用后应避免阳光照射。磨菇、香菇等蕈类和某些食物染料及烟草也会有诱发sle的潜在作用,也尽量不要食用或少食用。 不宜食用含脂肪较多的油腻食物,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