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肠系膜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患者多为体型瘦长的中青年女性
- 典型症状:胀痛 消瘦 肠淤滞 绞痛 食欲减退
一、症状
1.症状:病人起病缓慢,反复发作,典型者表现为餐后上腹部胀痛或绞痛,有时疼痛可位于右上腹,脐上甚至后背部,常于进食后2~3h发作,俯卧位或胸膝位可以减轻,缓解症状,部分病人可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类似的疼痛,由于十二指肠淤滞和胃潴留,病人反复出现呕吐,呕吐多发生于进餐后,伴有或不伴有腹痛,呕吐物多为混有胆汁的宿食,进食后仰卧位,站立或坐位易呕吐,体位改变,侧卧,伏卧或胸膝位可减轻症状。
由于反复呕吐及食欲减退,病人可以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并且多伴有情绪改变。
2.体征:发作时上腹部可见胃型,蠕动波和振水音并可触及扩张的十二指肠。
二、诊断
典型的症状加上特征性的X线钡餐比较容易确诊。
一、发病原因
由于先天性解剖变异和(或)后天性因素引起局部解剖的改变,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导致十二指肠淤滞和扩张。
1.先天解剖变异
(1)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十二指肠水平部位于腹膜后,从右至左横跨第三腰椎和腹主动脉,其上前方有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神经鞘骑跨。肠系膜上动脉一般在第一腰椎水平处分出,与腹主动脉呈50°~60°角。正常成人在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有时可见肠系膜上动脉的压迹,如果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或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的分支部位过低,可压迫从中间通过的十二指肠引起梗阻症状。
(2)十二指肠位置高:由于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或增厚,致使十二指肠位置较高,引起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压迫症状。
(3)脊柱前突:脊柱前突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
2.其他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情况
(1)瘦长体型:瘦长体型及各种原因的消瘦可以削弱肠系膜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支撑作用,内脏下垂牵拉肠系膜常为本病的重要病因。
(2)手术后粘连:腹腔内手术后粘连牵拉肠系膜可造成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明显压迫。
二、发病机制
本病是由于十二指肠水平段或升段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膜后固定组织(如腹主动脉和脊柱)的前后夹持下遭致压迫所致。
1.其机制
(1)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成为锐角。
(2)十二指肠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的距离短缩。
(3)内脏下垂。
(4)胎儿期肠管分流异常等。
2.鉴于以上解剖的关系加上以下因素
(1)急剧体重减轻。
(2)身体瘦长。
(3)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卧床。
(4)腹膜后肿瘤。
(5)束腰或脊柱石膏固定术等易诱发本病发生。
预防工作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平时宜少量多餐,餐后作膝胸位半小时,加强腹肌锻炼。采取少食多餐,每顿吃六七成饱,适合吃一些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软质食物,如牛奶、鸡蛋、鱼、嫩的猪瘦肉,新鲜蔬菜、水果。要避免浓茶、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少吃过热、过甜、过冷的食物及烟酒。
1.消化性溃疡 腹部胀痛、呕吐及消化不良症状需与消化性溃疡鉴别,特别是伴有幽门梗阻时。表现为胃潴留,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呕吐物常为12h以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呈酸臭味,但不含胆汁为其特点。
2.十二指肠外的肿瘤 胰头癌或巨大胰腺囊肿压迫可引起十二指肠淤积,腹部超声波、CT检查、内镜检查及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可予以区分。偶也可因腹主动脉瘤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本症。
3.其他 本病还需与十二指肠内的结石、毛粪石、蛔虫团、异物所致十二指肠梗阻相区别。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吃什么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上应食含有丰富蛋白质类等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大枣、芝麻。另外,虚证防治食品还有木耳、山药、香菜、韭菜、茄子、芡实、菱、藕、茴香、荔枝、鸡、羊肉、无花果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