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器官综合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
  • 发病部位:肺,鼻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头痛 发烧 寒战 肌肉酸痛 怕冷
  目前认为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特征为发热、干咳、气促,并迅速发展至呼吸窘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胸部X线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表现。
典型症状:头痛 发烧 寒战 肌肉酸痛 怕冷

一、症状

 1、起病急

起病前有疫区居住史或与同类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约2周(2~14天)。

2、本病在开始发生时一般表现为发热

体温常常不低于38℃,可能还会怕冷,伴随有1~2周的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常发生的症状有,全身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和腹泻;不常发生的症状有,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其他症状。

3、全身症状

(1)发热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伴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明显乏力等。

(2)但老年、体弱、有慢性基础疾病或近期手术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3)部分病人有腹泻,严重病例可出现心、肝、肾功能损害的相应临床表现。

4、呼吸系统症状

(1)早期表现为干咳,或少许白痰,偶见痰血。随病情加重,逐渐出现胸闷、气促,甚至出现明显呼吸窘迫症状,即使吸氧亦无法缓解。

(2)一般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鼻塞、流涕等)。

5、体征

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与胸部X线表现不相一致,往往胸部X线示两肺广泛性病变,但胸部体检仍无异常发现,部分病人肺部听诊可闻少许干、湿性音或肺实变体征。

二、诊断

1.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①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②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音,或有肺实变体征。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数减少。

(4)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天后应予复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2.诊断标准

(1)疑似诊断病例:

符合上述诊断依据(1) (2) (3)条,或2) (3) (4)条,或(2) (3) (4)条。

(2)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上述(1) (2) (4)条及以上,或2) (2) (3) (4)条,或2) (2) (4) (5)条。

(3)医学观察病例符合上述2) (2) (3)条。

(4)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符合下述标准中的一条即可诊断为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①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②低氧血症,在吸氧3~5L/min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02)<70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p02)<93%;或已可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③多叶病变且病变范围超过1/3或X线胸片显示48h内病灶进展>50%;④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⑤具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或年龄>50岁。

一、病因

(1)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4月宣布SARS的病原为冠状病毒(SARSCoV),可用Vero-E6细胞孵育分离,电镜下病毒圆形,直径约100nm,周围有包膜,厚度约20nm,呈棒状突起,基底较窄,环形排列,整个病毒颗粒呈日冕状。病毒颗粒分布于细胞质空泡内及细胞膜内外,由核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组成,核酸为单链RNA,经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提示为一新型的冠状病毒,而非原有冠状病毒的变异。

(2)病毒在室内常温条件下,可存活20h,但在室温粪尿中的病毒可存活1~2天,在干燥塑料薄膜表面亦能存活4天,但在56℃ 10min或37℃数小时,感染性即丧失,易被乙醚、氯仿、吐温、乙醇(70%)、甲醛和紫外线灭活。

二、发病机制

根据目前的技术和知识,我们并能很清楚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但对于病例和相关资料的研究,可知道此病的一些特点。

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SARS-CoV进入呼吸道,直接侵犯肺部,病毒颗粒其他附呼吸道上皮细胞膜,通过吸附、膜融合和吞入进入细胞质内,病毒基因组RNA复制,生成新的子代病毒颗粒,并以芽胞的形式释放,造成细胞病变和损伤。此外,患者血淋巴细胞计数和CD3 、CD4 、CD8 降低,尤其重症和预后差者降低更明显,提示细胞免疫损伤亦为发病重要机制。

SARS-CoV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细胞聚集,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释放,引起肺间质和肺泡炎性水肿、充血、透明膜形成、水肿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SARS患者尸检显示肺部病理改变符合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表现,相应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肺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衡及弥散功能障碍。因此出现进行性低氧血症、通气过度和呼吸性碱中毒。病变晚期因出现呼吸肌疲劳和通气不足,低氧血症进一步加剧,同时,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

我们可以推测在人体的SARS病毒可能对肺组织细胞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因为在病情的早期,有一些会出现病毒血症,其对细胞有致病性。从临床上应用皮质类固醇可以改善肺部炎症反应,减轻临床症状,到观察到患者发病期间淋巴细胞的减少所呈现出来的细胞免疫可能受损,我们可以推测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伤。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预防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预防,从控制传染原,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着手,

1、控制传染源

(1)疫情报告

发现或怀疑本病时,应尽快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尽可能地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对患者进行隔离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应在指定的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3)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

在家中接受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

为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医学观察病例应给予隔离。

2、阻断传播途径

(1)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①勤洗手;避免去人多或相对密闭的地方。

②避免在人前打喷嚏、咳嗽、清洁鼻子,且事后应洗手。

③不随地吐痰。

(2)社区综合性预防

①排除住宅建筑污水排放系统淤阻隐。

②对患者的物品、住所及逗留过的公共场所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

③保持公共场所通风换气、空气流通。

3、保护易感人群

①保证足够的睡眠以及适量的运动。

②均衡饮食,多喝汤饮水,注意保暖,避免疲劳。

4、前尚未制备预防疫苗

因此个人预防限于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工作生活环境,劳逸结合,均衡饮食,增强体质。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鉴别

因为缺乏成熟、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诊断必须排除其他可以解释患者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经过的疾病。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部感染、军团菌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肺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症、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呼吸系统疾患。

因发热、呼吸道症状就诊,首次胸部X线检查有异常发现者,从鉴别诊断角度应考虑细菌性肺炎、非典型致病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其他感染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等)、非感染性肺病(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应做进一步检查。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表现为患儿多不发热或低热,个别亦有怕冷、高热,全身酸困、头痛、食欲减退,而且上呼吸道的其他症状明显,流涕、喷嚏、鼻塞,声音嘶哑及咽炎等。而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咽痛、咳嗽、发热、头痛、腰痛、流涕等,要注意多方面综合看,因为其很容易与感冒混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饮食

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肺炎,肺水肿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