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新生儿艾滋病,新生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新生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
- 发病部位:免疫系统,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母亲感染了HIV的新生儿
- 典型症状:疱疹 消瘦 脾肿大 肝肿大 脓疱
一、症状
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不成熟,很少接触外来抗原,生成的免疫记忆细胞数量少,HIV感染后免疫系统损害较成人严重,潜伏期短,出现症状早,如:淋巴结肿大、咽炎、舌炎、龈炎 、腹泻、 咳嗽、咳痰 、消瘦、 肝肿大、 脾肿大 、黄疸。病情进展快,发生淋巴细胞样间质性肺炎和继发细菌感染较多。从母婴传播所致感染的患儿,可早在出生后几个月就出现临床征象,潜伏期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消瘦、低出生体重、出生后体重不增、黄疸不退、肝脾肿大、多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1.机会感染 持续性或反复性鹅口疮。
2.细菌感染 严重的反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腹泻、皮肤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成为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肿瘤 在儿童患者中少见,在成人患者中见到的Kaposi肉瘤。
HIV感染急性期由于没有明显的症状或症状十分轻微,往往非荣容易被忽视,因此必须进行血清学检查,通常用ELISA法测血清抗HIV抗体,如阳性再作Western blot测HIV抗原以确诊,若上述检查均阳性即可诊断HIV感染。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认为儿童在患有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免疫缺陷时,除了HIV抗体阳性外,有下列症状可诊断为AIDS:
1.弓形体脑炎或弥散性感染。
2.肺囊虫性肺炎。
3.慢性皮肤黏膜单纯疱疹,1个月以上。
4.慢性隐孢子虫肠炎,超过1个月以上。
5.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6.念珠菌食管炎。
7.肝脏或淋巴结以外的器官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
8.隐球菌性脑膜炎或播散性感染。
9.细胞内鸟分枝杆菌感染。
10.弥散性细菌感染(不仅是肺或淋巴感染)。
11.原发性脑淋巴细胞瘤。
12.卡波西肉瘤(60岁以下)。
一、发病原因
新生儿感染艾滋病主要来自母亲,艾滋病的母亲传播有3条途径:宫内传播 、产时传播、产后传播。多数母婴传播多为宫内传播,主要经胎盘和羊水感染。科学家已经从人的脐血和羊水中分离出HIV,说明胎儿感染HIV是由母亲垂直传播的。
1.母-婴垂直感染 新生儿AIDS的发病和孕母有密切关系,因婴儿AIDS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而获得。
2.母-婴水平感染新生儿生后可通过感染AIDS病原体的母亲的乳汁而受染。
3.医源性感染
(1)注射器及针头感染:新生儿、婴儿还可因多次静脉注射,经注射器及针头等方式受染。
(2)输血与血制品感染:据Ammann等(1983)报告1例生后几天内反复接受输血与血制品的新生儿于生后6个月时出现AIDS症状,并无CMV、HDV及EBV感染的证据,经对供血员调查后发现,其中1名在供血后7个月发生AIDS,推测供血员系病原体携带者,且表明血制品的输入或输血可传播AIDS。
二、发病机制
已知CD4是HIV外膜糖蛋白的受体。HIV病毒通过表面的糖蛋白gpl20在同是糖蛋白的gp41的参与下与宿主细胞受体CD4结合入侵靶细胞,故表面表达CD4抗原的细胞均是HIV的靶细胞。Th细胞高表达CD4分子,因此Th细胞是HIV的主要靶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也较高表达CD4分子,所以这些细胞也对HIV易感。淋巴结内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是AIDS潜伏期HIV繁殖的主要场所,是HIV的储藏库,也是感染CD4 T细胞的源泉。树突细胞的大量死亡,造成外周淋巴细胞的毁坏。HIV侵入CD4细胞后,在细胞质中经病毒的反转录酶作用将病毒RNA转为DNA。病毒DNA与病毒整合酶进入细胞核,在后者的作用下,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内,整合的病毒可潜伏数月甚至数年不复发,这就是AIDS潜伏期长的原因。HIV如何杀伤CD4细胞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由于Th细胞被大量破坏,从而丧失调控其他淋巴细胞(如B细胞分化)亚群的能力,机体的免疫网络遭到破坏,免疫调节失去平衡,导致免疫缺陷。HIV病毒攻击大量CD4细胞,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丧失,引起各种机会感染致死。另由于B细胞调节失控,多克隆B细胞被活化大量表达免疫球蛋白,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对新的抗原反应性降低而发生感染,如小儿易患严重化脓性感染。某些单核巨噬细胞(表达CD4抗原)也可被HIV侵袭,使其趋化能力降低,使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释放增加,致机体发热,消耗增加、消瘦等。由于HIV对靶细胞(主要是CD4细胞)的不断破坏,致使CD4 T细胞消耗殆尽和外周免疫器官毁损,免疫严重缺陷,最终招致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而致死。
1.防止育龄妇女感染HIV:主要防止育龄妇女感染HIV,对于抗HIV阳性的孕妇,应禁止生育或生后严密随访。
2.严格筛查输血员:高危(成人)对象不能当供血员。
3.严防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应注意注射器和针头的污染与传播;血制品如丙种球蛋白,抗血友病球蛋白等不宜滥用。
4.HIV疫苗:生产HIV疫苗用基因工程重组方法制成HIV的疫苗是根本办法。
一、鉴别
确诊非常困难,主要应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缺陷相鉴别。
1.先天性感染和先天性免疫缺陷 新生儿AIDS不易和某些先天性感染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相鉴别。
2.不表现为机会性感染 新生儿AIDS常不表现为机会性感染,但具有经肺活检证实的PLHMLIP的患儿只要其HIV及HIV抗体阳性就可诊断为AIDS,将未作肺活检的患儿归纳为AIDS-RC。
母乳喂养应该是提高新生儿抵抗力的最好的喂养方法。 新生儿消化能力差,胃容量小,但每日所需要的热能又不能少,所以只能采取分次哺喂的方法。如: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每隔2小时哺喂一次,开始量为 4毫升,如喂后反应较好,每次可增加2毫升,但每天最多增长16毫升;体重在1500克以上的早产儿,每隔3小时喂一次,酌情增减。白天在两次喂奶之间,应喂少量的葡萄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