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原发性下肢静脉机能不全)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下肢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发生在持久体力劳动、站立、久坐少动的人
- 典型症状:抽搐 乏力 静脉曲张 静脉血栓 皮下组织硬结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症状诊断
一、症状
出现与单纯性浅静脉曲张类似的症状和体征,但是远较大隐静脉曲张明显和严重。
1.浅静脉曲张 这是最早出现的病理改变。多发生沿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解剖分布位置的浅静脉扩张、伸长,而行程蜿蜒迂曲,部分可出现球状扩张。曲张静脉可因血流缓慢而合并感染,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2.肿胀、胀痛 这是深静脉功能不全、静脉高压的特征性表现。下肢出现明显的乏力、酸胀、不适或胀痛,有时可有小腿肌肉抽搐。小腿均匀性肿胀,胫前可有指压性水肿。症状在午后、行走时加重,晨起、休息、抬高患肢可缓解。夏天高温季节症状发作更为频繁。
3.皮肤营养性改变 皮肤营养性改变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如果合并踝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则可加速这些变化的出现。高度扩张的浅静脉易因轻度外伤或自行穿破而并发出血,且难以自行停止。
二、诊断
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诊断时必须根据下肢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加以考虑。
下肢静脉病变分为血液倒流和回流障碍2大类。前者以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最为常见,其次为先天性下肢深静脉无瓣症,以及全肢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完全再通型;后者以各种类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为主,其次是一些先天性深静脉病变,如深静脉缺如、KTS以及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和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这些病变的病因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病理生理改变都表现为程度不同的静脉淤血和高压。因此,虽然它们临床表现的严重性有差别,但症状和体征基本相似。检查的目的首先要区分出属倒流还是回流障碍性病变,然后再进一步找出病因,确定诊断,以便为选用合适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PDVI的病因目前为公众所接受的有两大学说,即静脉瓣膜学说和管壁学说,两者可单独或者合并存在。
1.瓣膜学说
(1)先天性静脉瓣膜发育不良或缺如:1962年Lindval等人首先发现有些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一定的家族遗传病史。患者在顺行性及逆行性下肢静脉造影时可见深静脉管壁光滑,缺乏瓣膜和瓣窦,做乏氏(Valsalva)试验时,下肢静脉血液反流明显。患者子女中患该病的危险性高达50%。1986年Plate等人的研究证明,先天性静脉瓣膜发育不良或缺如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但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仅占1%~5%。尚不能圆满解释大多数的PDVI病例。
(2)瓣膜变性退化学说:有些学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静脉瓣膜会发生组织变性,并且数目减少,但尚缺乏有力证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瓣膜损伤学说: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好发于重体力劳动及长久站立者。深静脉瓣膜长期在血柱的重力作用下,受到撑扯应力,其游离缘变得松弛脱垂,以致瓣膜对合时有漏斗状间隙,失去阻挡血液逆流的作用,而当逆流血流一旦通过无瓣或耐受性差的股总静脉时,压力升高的血柱同时作用于大隐静脉、股浅静脉和股深静脉的瓣膜,由于前者处于最高位置,部位表浅,又缺乏肌肉的保护,最易首先受累,而股浅静脉为静脉直接延续,承受血柱重力最大,也往往同时受到破坏。如此,小腿深静脉主干和交通静脉逐渐受到破坏,于是在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作用下,下肢深、浅静脉瓣都遭到破坏。Van Bemmlen等人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压力增高的静脉血柱,可以破坏远侧的静脉瓣膜。
2.管壁学说
1989年Clark等人对正常组和病变组的下肢静脉管壁的弹性系数k值进行研究,发现正常组的k值明显高于病变组,这说明病变的静脉管壁弹性明显下降,强度降低,这样的静脉管壁长期在血柱的重力作用下,发生扩张,瓣环直径增大而出现相对性瓣膜关闭不全,时间过长,则可使瓣膜发生废用性萎缩乃至消失,完全失去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国内张柏根等对144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例的顺行性静脉造影中发现,静脉管腔明显增粗,瓣窦部位向双侧对称膨出的正常外形消失,瓣窦横径大于其远侧静脉横径的正常比例丧失,瓣膜相对关闭不全。在乏氏试验时,造影剂发生逆行泻漏,未发现明显的过长,松弛。而Rose等人对曲张静脉的组织学观察发现,瓣膜并无异常,而曲张静脉壁内纤维组织则明显增多,破坏肌束的正常排列形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均发生形态学的异常改变,这些都可以降低静脉壁的弹性和肌肉收缩力。此外,Peagan、Bemmelen等人的研究也为管壁学说提供有力证据,静脉管壁强度降低,以致静脉管腔发生扩张是发生PDVI的重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时,可造成血液反流,产生静脉高压。当关闭不全的瓣膜平面位于N静脉瓣以上时,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被腓肠肌的肌泵作用所代偿,不致产生明显症状。当病变一旦越过N静脉平面,因离心较远,血柱压力明显升高,同时腓肠肌收缩不但促使血液回流,而且也加强血液反流,从而加速小腿深静脉和穿通静脉瓣膜的破坏,产生明显症状。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预防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预防:避免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诱因。
长期站立工种,如教师、售票员、护士等应穿弹力袜,减轻下肢静脉压力,促进回流。
对于已有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上述措施可延缓病情进展,预防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的发生。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鉴别诊断
1.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 患者多于手术、创伤或妊娠后长期卧床,有血栓形成病史。早期以血栓阻塞性病变为主,后期则血栓再通,静脉瓣膜遭到破坏,而表现为反流性疾患。患者表现为下肢范围广泛的均匀性肿胀,伴有腓肠肌和股三角区压痛,严重者可累及动脉系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减弱,消失而出现股青肿。病程后期有时与PDVI难于鉴别,静脉造影有助确定诊断。
2.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 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下肢的沉重感易疲劳,浅静脉系统迂曲扩张。病变后期,当交通支瓣膜受到破坏时,可出现足靴区营养变化,如皮肤脱屑,色素沉着,湿疹以及溃疡形成。一般并无严重肿胀和剧烈的胀破性疼痛,静脉造影可见深静脉系统完全正常。
3.Klippel-Trénaunay综合征 是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临床较少见,病人多具有典型的三联病症:即肢体增长增粗、浅表静脉曲张以及皮肤血管痣,一般不难鉴别。
4.肢体淋巴水肿 是在淋巴管发生损伤或其他原因造成淋巴管、淋巴结缺陷,产生淋巴液潴留所致。病变初期多位于膝关节以下呈凹陷水肿,以后皮肤日渐粗糙,变厚,变硬呈团块状,易伴发丹毒感染,淋巴管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饮食保健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低脂肪食物。
2、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食油腻、肥甘、辛辣之品,严格戒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