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基底细胞癌(侵蚀性溃疡,基底细胞恶性变,蚕食性溃疡)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眼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老年人
- 典型症状:难治性溃疡 结痂 红斑鳞屑 结节 睑结膜泪阜区灰黑色肿物
一、症状
肿瘤多发生于下睑,约占全部病例的2/3,内眦部和上睑各占15%,外眦部最少,约为5%。
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临床最为多见,表现为高起,外观呈坚硬的“珍珠样”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随着结节逐渐长大,中央发生溃疡,缓慢向周围发展,周围边缘隆起增厚呈镶边状,又称顽固性溃疡。
色素型基底细胞癌形态学上与结节溃疡型相似,肿瘤呈结节或结节溃疡,但有黑色素沉着,呈灰蓝或灰黑色,可被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此二型基底细胞癌在发病年龄、性别、位置、病程和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硬斑或硬化型基底细胞癌呈灰白色硬性斑块,边界不清。由于呈扁平状,临床上不易被发现,一般不形成溃疡。然而该型病变具有侵袭性,可以侵及深层的真皮或眶骨膜,也可侵入眼眶和鼻旁窦。结节溃疡型、色素型和硬化型易发生于面部。表浅型可发生于眼睑,但更多见于躯干,病变常为多发性,外观呈红斑鳞屑样斑块,周界可呈细珍珠样,可向周围扩散,边界尚清。可伴有浅表溃疡和结痂。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如结节溃疡型具有边缘隆起和中央溃疡的特性,色素型可见色素沉着。但明确诊断还需活检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一、发病原因
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有关。另外,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生率不足1%,临床表现为眼睑、面部和躯体多发性基底细胞癌、颌骨囊肿、骨骼、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异常等。该病于1960年首先由Gorlin和Goltz报道,故又称为Gorlin-Goltz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肿瘤的发生源于机体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生物学行为改变,形成自主生长的新生物。与致瘤因素导致的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肿瘤由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化而来,紫外线可以引起细胞内基因组结构的改变。
无有效预防手段,早发现早治疗。
基底细胞癌需与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睑板腺癌、乳头状汗腺腺瘤等眼睑良、恶性肿瘤相鉴别。鉴别的主要手段依赖病理学检查。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而易消化,宜食木耳、番茄、胡萝卜、香菇、花生、百合、海蜇、杏仁、莲子、梨、荸荠、香蕉、牛奶、黄豆、动物肝脏等。少吃油腻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品。在日常饮食中要避免食用枯黄有斑点的水果、蔬菜以及发霉、变质的花生、粮食、豆类;不吃腌渍变质的鱼、肉、酸菜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