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右室心肌梗死(右室梗死,右室心肌梗塞)

  •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胸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
  • 典型症状:血压低 肝肿大 心肌坏死广泛 心动过缓 颈静脉怒张
  右室心肌梗死(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RVMI)一般是由右冠状动脉主干闭塞所致,往往在临床上同时合并有下壁或后下壁心肌梗死。
典型症状:血压低 肝肿大 心肌坏死广泛 心动过缓 颈静脉怒张

  一、症状

急性右室梗死可因病变轻重、单独或合并其他部位心梗,就诊时间等因素而使临床表现不一。

1.右心功能不全征象

(1)Kussmaul征阳性(深吸气时颈静脉怒张):由于右室梗死,右室顺应性和收缩功能降低所引起的右室舒张末压、右房压和静脉压增加所致。正常人吸气时胸腔内压降低,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多,而此类病人由于右室舒张功能不全使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静脉压进一步增高。

(2)颈静脉怒张、肝大:此为静脉系统淤血所致。

(3)心脏三尖瓣区出现S3或S4奔马律:系右室顺应性下降和右房排血阻力增高之故。

(4)因右室扩大,可出现相对三尖瓣关闭不全。

(5)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和休克。

2.心律失常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均可出现,但以心动过缓型心律失常为常见。这是由于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48%,其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以上,可能与绝大多数房室结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分支有关。

概括起来,右室梗死的临床体征取决于右室坏死的程度,其主要体征为:低血压;颈静脉压升高;Kussmaul’s 征;颈静脉搏动图异常(Y降≥X降);三尖瓣反流;右侧第3心音和第4心音;奇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颈静脉压升高和Kussmaul’s 征是右室缺血或坏死最精确的临床指标。

  二、诊断

1.有急性下壁、后壁和(或)前壁心肌梗死表现。

2.有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如颈静脉怒张、肝大、Kussmaul征阳性,重者可有低血压、休克,但肺部听诊清晰。

3.常规心电图及HC导联示V3R~V7R S-T段抬高≥1.0mm,其中V4R~V6R中任何一个或几个导联的ST段抬高>1.0mm以上,对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高度的敏感和特异性。

4.血流动力学 因右室梗死心房丧失了传递血液的功能,从而导致心搏量和动脉血压显著降低。中心静脉压升高,右房平均压>9.35mmHg(0.98kPa) (10cmH2O);RVEDP≥PCWP(肺楔嵌压2mmHg(0.27kPa)以上;PAP(右房压)/PCWP>0.65。

5.二维超声心动图 提示右室壁活动异常,右室扩大和右室射血分数下降。

6.放射性核素心血药造影,有助于右心室梗死的诊断。

7.胸片 右室扩大而无明显淤血征。

8.冠状动脉造影可确认。

一、发病原因

研究证明冠状动脉的急性血栓闭塞是导致透壁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右室心肌梗死的急性缺血性改变通常是右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后果,尽管冠状回旋支闭塞也可产生右室梗死,但发生比例远远低于右冠状动脉。

二、发病机制

右室前壁(占1/4~1/3)与室间隔相连接部分由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右室分支和开口于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的圆锥支供血,其余的右室壁由右冠状动脉的右室支供血。RVMI由于解剖关系,病人多有左室下壁和室间隔下后节段梗死。前壁梗死时受累血管为左前降支,它灌注右室的范围很小,因此前壁梗死即使并发RVMI,其病灶也较小,很少出现RVMI的临床症状。

根据右室受累情况RVMI可分为4级:Ⅰ级,右室下壁梗死范围<50%;Ⅱ级,整个右室下壁梗死;Ⅲ级,除右室下壁外,波及部分前壁和右室游离壁;Ⅳ级,右室的下壁和前壁广泛梗死。在Ⅰ和Ⅱ级,常发现右冠状动脉的远端或中段闭塞,而在Ⅲ和Ⅳ级,常有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闭塞,临床上低排综合征和休克常常发生。

右室梗死几乎总伴有低心排血量,这可能是由于右室因梗死而扩张,左室充盈不足所致。心包对总的心脏容量有限制作用,因而在RVMI时,则会出现右室和左室舒张压接近相等,临床上类似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根据左右室梗死范围的大小,临床可表现为:无心力衰竭型、右心衰竭优势型、左心衰竭优势型、全心衰竭型。

右室心肌梗死预防

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是发生心梗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一年做一次预测性检查,但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病人,为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可能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做一次检查,将危险降到最低点。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调节生活方式外,很关键的是进行抗栓治疗,心脏梗塞病人长期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0.05~0.3g/d或双嘧达莫50mg 3次/d对抗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被认为有预防心肌梗塞复发的作用。

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时必然弯腰屏气,这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与用力屏气大便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梗的常见原因。

洗澡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热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洗澡间闷热且不通风,在这样环境中人的代谢水平较高,极易缺氧、疲劳,老年冠心病人更是如此。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病人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病人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国内资料表明,持续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硝酸甘油类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及时而积极地治疗先兆症状 先兆症状的出现可能为心肌梗塞濒临的表现。宜建议病人住院,及时而积极地按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处理,可减少这些病人发生心肌梗塞的机会。

右室心肌梗死鉴别

    1.急性肺栓塞

可出现右心压力升高,PCWP不高,这一点与右室梗死相似,但急性肺栓塞的肺动脉压明显升高,可与后者鉴别。

2.心包炎及心包积液

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明确心包积液的诊断。缩窄性心包炎时,尽管右心压升高,但超声可呈现右室腔变小,心包增厚,因而易于与右室梗死相鉴别。

3.下壁心肌梗死

 下壁MI常因血管迷走反射导致低血压,其与右室梗死时的低血压主要不同点在于前者右心压力降低,而后者升高。左室梗死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时,低血压和肺淤血同时存在,PCWP明显升高,这些均和右室心梗不同。

心肌梗死的食疗

1、急性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病后3天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包括进食)皆需专人护理。起病后1~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的肉汤、米汤、稀粥、果汁、藕粉等。凡胀气、刺激的溶液不宜吃,如豆浆、牛奶、浓茶等。避免过热过冷,以免引起心律失常。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加以注意。一般应低盐饮食,尤其是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小便中常见钠的丢失,故若过分限制钠盐,也可诱发休克。因此,必须根据病情适当予以调整。

2、缓解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病4天至4周内,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步改为半流食,但仍应少食而多餐。膳食宜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允许进食粥、麦片、淡奶、瘦肉、鱼类、家禽、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过热、过冷,经常保持胃肠通畅,以预防大便过分用力。3-4周后,随着病人逐渐恢复活动,饮食也可适当放松,但脂肪和胆固醇的摄人仍应控制。饱餐f尤其是进食多量脂肪)应当避免,因它可引起心肌梗死再次发作。但是,饮食也不应限制过分,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3、恢复期心肌梗死

心肌梗发病4周后,随着病情稳定、其活动量的增加,一般每天热量可保持在1000千卡-1200千卡左右。足量的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乳类蛋白、瘦肉、类、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特别是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性质疏利通导,宜经常摄食。每天的饮食中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以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费力。此外,恢复期后,应防止复发,其膳食原则还应包括维持理想体重,避免饱餐。戒烟、酒,如伴有高血压和慢性心力衰竭者应限钠。

4、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禁忌

心肌梗死患者,应忌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料。暴饮暴食会加重心肌耗氧,加重或诱发心肌梗死。特别是高脂饮食后,还易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凝血,而诱发心肌梗死。此外,还应注意少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葱、蒜及过甜食物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浓茶、白酒、辣椒、可可粉、咖啡等。

5、心肌梗注意高发季节的饮食调配

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死的易发季节,除了保暖防寒外,还瘀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可按一般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安排。

心律失常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