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小儿开放性动脉导管)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肝脏肿大 收缩期杂音 心脏杂音 三凹征 紫绀
一、症状
1.早产儿
血氧分压升高可使动脉导管收缩,而前列腺素E可使之扩张,此反应的灵敏程度与胎龄有关,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极高,在1750g以下的早产儿约有半数伴有动脉导管未闭,而在体重不到1200g者发生率可达80%左右,肺泡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改善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症状,使肺血管阻力降低,临床症状常在生后3~4天左右才开始出现,最初可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短促,柔和的收缩期杂音,随着左向右分流的增加,周围血管搏动增强,心前区搏动活跃,杂音增强且延长至舒张期,在年长儿常见的典型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并不多见,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增强,未用呼吸机的患儿可表现为三凹征,腹部检查多有肝脏肿大。
2.婴儿和年长儿
(1)轻度:
婴儿或年长儿,较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可不引起任何症状,只是在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心脏杂音才引起重视,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心搏出量正常或轻度增加,无心脏肥大或心脏搏动异常,第1,第2心音正常,胸骨左上缘或左锁骨下可听到特征性的连续性杂音,杂音起初柔和,强度逐渐增强,到第2心音最响,至舒张期逐渐减弱,细小的导管未闭临床可能仅表现为局限于收缩期的柔和的喷射性杂音。
(2)中等或较大动脉导管:
中等或较大PDA的婴儿,因肺血管阻力逐渐降低,左向右分流增加,生后1~2个月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此类患儿喂养困难,多汗,吸奶时呼吸短促,体重增长较慢,身长亦低于正常儿,可有呼吸急促及肋间隙凹陷等呼吸系统体征,大量左向右分流时可见哈里森沟,由于脉压增大,婴儿可表现为周围血管搏动增强,而年长儿则表现为搏动减弱,心前区心尖搏动增强,呈抬举样搏动及心脏肥大的征象,胸骨左上缘或左侧锁骨下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在有肺动脉高压时,右心室肥大,于胸骨左侧可触及心脏搏动,听诊第2心音亢进,第1,第2心音可被响亮的动脉导管杂音所掩盖,胸骨左上缘可闻及多发的收缩期喀喇音,乃因来自动脉导管与右心室的相对血流冲撞产生湍流所致,典型杂音为连续粗糙的机器样杂音,于收缩晚期最响。
(3)梗阻型肺动脉高压形成:
少数未经治疗而存活的动脉导管粗大的患儿,由于肺血管阻力增加,将发生不可逆的肺血管病变,此时临床症状和体征将发生变化,由于肺血管阻力的增加,左向右分流逐渐减少,左心衰竭症状减轻,症状的改变常出现于生后8~16个月,表现为脉搏减弱,心前区搏动减弱,第二心音增强且单一,舒张期杂音消失,收缩期杂音时相变短并逐渐消失,随着右向左分流的产生,肢体末端出现发绀明显,心前区体征呈严重肺动脉高压的表现,生后15~18个月,肺血管即可发生不可逆性改变。
二、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特别是杂音的特点,周围毛细血管征以及X射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对典型病例不难做出诊断。
一、发病原因
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妊娠的第2~8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也主要发生于此阶段。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大致分为内在的和外部的2类,其中以后者多见。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易位和畸变,例如21-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14-三体综合征、15-三体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等,常合并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此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子女的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比预计发病率明显的多。外部因素中较重要的有宫内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及柯萨奇病毒等;其他如妊娠期接触大剂量射线、使用某些药物、患代谢性疾病或慢性病、缺氧、母亲高龄(接近更年期)等,均有造成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
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婴儿出生后随着第1次呼吸的建立,血氧浓度急剧上升,可使动脉导管壁肌肉发生收缩而关闭。一般在生后第1天动脉导管大多已呈功能性关闭,但在7~10天内可由于缺氧等原因而重新开放。解剖上的闭塞则常需在1岁左右方能完成。组织学上的变化是先由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内膜垫突向动脉导管腔,然后内膜下层出血和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最终导致动脉导管腔永久闭塞,而形成一条索带状的残余。若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构成主动脉和肺动脉间不应有的通道,即称动脉导管未闭(PDA)。
二、发病机制
流经动脉导管血液量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及肺和全身血管床的相对阻力。随着分娩、脐带结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早产儿中,由于肺动脉血管平滑肌数量较少,肺动脉阻力的下降更为明显,当动脉导管未闭时,可出现较大的左向右分流和左室容量超负荷。同时早产儿的心肌细胞小,密度低,心室肌肉的含水量较多,且心脏内交感神经尚未完全发育,致早产儿心脏的收缩力和储备功能低下,在心室容量超负荷时,增加心搏出量的顺应能力常受限制,因此早产儿特别是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常因动脉导管开放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当动脉导管未闭时由于主动脉一部分血液分流到肺动脉,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而致脉压增宽,出现周围血管体征。伴严重肺部疾患或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主、肺动脉间可无压差或肺动脉压超过主动脉压,此时通过动脉导管可无分流或发生右向左分流,即肺动脉内的缺氧血流入降主动脉到下肢,导致脚趾青紫,称差异性发绀。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预防
先心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为预防先心病的发生,应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适龄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和孕妇及其家属的作用。
1.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孕妇本人及其配偶,如嗜烟、酗酒等。
2.孕前积极治疗影响胎儿发育的疾病,如糖尿病、红斑狼疮、贫血等。
3.积极做好产前检查工作,预防感冒,应尽量避免使用已经证实有致畸胎作用的药物,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4.对高龄产妇、有先心病家族史、夫妇一方有严重疾病或缺陷者,应重点监测。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鉴别
1.主动脉窦瘤破裂
临床表现易与动脉导管未闭混淆,二维超声于主动脉窦处显示窦壁扩大,顶端有破口,突入右心室流出道内,并有异常血流信号。动脉导管未闭者主动脉窦无异常。
2.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本病罕见,为先天性主动脉根部与肺动脉之间的间隔缺损,二维超声在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上显示缺损部位、大小,超声多普勒显示异常血流起源于缺损处,射血入主肺动脉。
3.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于肺动脉内可显示多彩镶嵌的异常血流为瘘口,M形彩色多普勒呈双期连续湍流,有别于动脉导管未闭。无发绀患儿周围血管搏动明显伴连续性杂音,如杂音不在导管的典型部位,要考虑其他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疾患,如主肺动脉窗、冠状动静脉瘘(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主动脉乏氏窦瘤破裂及伴室隔缺损的主动脉瓣反流。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饮食
1、不宜多吃罐装饮料和冷饮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罐装饮料品种繁多,不少饮料的成分主要是糖或糖精、香料、色素和水,营养却常不足。冷饮也是孩子们都喜欢吃的,但大手术后患儿的消化器官尚处于恢复调整阶段,这时患儿的消化功能往往较弱。过冷的食物进入胃内会刺激胃粘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过程;同时也会减弱消化道的杀菌能力,导致胃肠道发生感染性疾病。
2、不宜盲目进补
有些家长认为人参有滋补作用,于是给术后的孩子喝参汤。人参确有强心壮体、补气生津的功能,但不同的人参具有不同的性能,*用不当反会引起胃口减退、鼻子出血、烦躁不安等症状。另有一些补品对生长发育期间的孩子并不适宜。
3.严格控制盐的摄入
盐的主要成分是钠和氯,而钠在人体内具有“水化”组织的作用,体内的钠和氯大部分都是从尿中排出的。而血液中钠离子浓度过高会引起体内大量水分的潴留,造成患儿全身水肿、肝脏肿大、增加心脏的负担,严重的还会导致心力衰竭。同时,饮食过咸也是造成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患儿的饮食一定要偏淡些,腌腊制品、咸蛋、咸鱼等含盐量过高的食品尽量不要食用。
4、不宜多吃巧克力等甜
心脏手术之后,当小儿不愿意吃饭时,不少家长喜欢塞巧克力给小儿吃,以为这样可以保证营养。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糖,热量很高,但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与小儿的正常需要量相差很大。多吃巧克力*造成小儿消化不良、大便秘结、食欲减退。同时巧克力含有咖啡因等成分,食用过多不仅会使小儿过度兴奋、影响休息,而且对小儿的大脑发育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