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肠系膜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老年人群
  • 典型症状:粪便量多 体重减轻 消瘦 血管杂音 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thrombosis)多发生于老年人,其形成是在严重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故起病隐匿。因长期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导致侧支循环的建立,所以临床上急性缺血症状较轻。但随病情恶化可逐渐出现少尿和代谢性酸中毒。当出现腹膜炎症状和体征时,患者多已发生肠坏死和穿孔。
典型症状:粪便量多 体重减轻 消瘦 血管杂音 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症状诊断

    一、症状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起病缓慢,发病前多存在慢性肠功能不全或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

1.腹痛 发病前在很长一段时期,进食后出现弥漫性腹部绞痛,可从上腹向后背放射。20%~50%病人的腹痛发作与进食量呈正相关,一次发作可持续2~3h之久。但亦有表现为进食后胀满不适或钝痛。

2.恶心、呕吐、腹泻 有时剧烈绞痛可伴发恶心呕吐,随症状进行性加重,发作日益频繁,疼痛持续时间也逐渐延长。病人往往因惧腹痛而不敢进食。肠道供血不足可有慢性腹泻,粪便量多,呈泡沫状,粪便中有大量的脂肪丢失。

3.体重减轻 因慢性腹泻,营养大量丢失,病人可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

4.急腹症表现 一旦血栓形成,供应肠管的血液中断,即可出现剧烈的腹痛。可伴有频繁的呕吐,呕吐物为血性物,肠蠕动增强;血性便较肠系膜动脉栓塞少见。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肠坏死及腹膜炎等症状,甚至导致休克。

5.体征 早期营养不良是主要体征,有时在上腹部可听到有动脉狭窄导致的收缩期血管杂音,临床上无特殊诊断意义,因为正常人有时也可以听到。后期发生肠管坏死,出现腹膜炎体征及休克的征象。

二、诊断

1.病史 老年病人,既往患有冠状动脉或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性疾病,或有肠系膜血管移植手术史,血管创伤史,或有血液高凝状态等。

2.临床表现 进食后腹部绞痛,慢性腹泻、营养不良或消瘦。

3.辅助检查 腹腔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诊断的重要依据。CT检查可为诊断提供帮助。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这类病人常合并弥漫性动脉硬化,如冠状动脉硬化,严重外周动脉疾病和腹主动脉与髂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等。此外,肠系膜血管移植术后,血管创伤、血液凝固状态的改变亦可促使血栓形成。

二、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病程逐渐发展,血管逐渐狭窄变细,血流缓慢,血栓形成。由于病程缓起,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在这个过程中,可形成侧支循环,避免了肠管的即刻坏死。但在维持消化功能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的过程中会出现肠缺血的症状。在血栓形成后,肠坏死即可发生。特点是肠坏死的范围广泛,自十二指肠至左半结肠均可累及,病死率高。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预防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鉴别诊断

一、鉴别

1.肠系膜动脉栓塞 当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完全阻塞血管时,临床上与肠系膜动脉栓塞难以区别。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而动脉栓塞常见于风湿性心病伴心房纤颤的病人;两者起病的部位不同,动脉血栓形成常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而动脉栓塞则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入口处;腹腔动脉造影可予以鉴别。

2.尚须与胃肠穿孔、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相鉴别。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饮食保健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腹膜炎,休克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