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脱疽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足部,手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
  • 典型症状:肢端缺血
  脱疽指发生于足趾或手指处之疽。临床以足趾为多见。亦名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因患病日久不愈可使趾落,故名脱疽,其病多因过食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气血凝滞而成。《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
典型症状:肢端缺血

脱疽症状诊断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甚则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本病发病经过缓慢,症见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日久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暗变黑,足趾常自行脱落并可染及五趾。创面极难收口。如肢节脱落后渐见新肉护骨者为向愈现象。

脱疽疾病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所致。脾肾阳气不足、肝肾不足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寒冷刺激是发生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感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遏,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不荣,汗毛脱落;肝肾不足,或寒邪郁久化热蕴毒,湿毒浸淫,脉络闭阻,肢末无血供养,而致趾(指)焦黑坏死,甚则脱落。

脱疽预防

戒烟是获得疗效和防止复发的首要措施。 注意防寒,尤其在寒冷季节要防止冻伤。防止肢体外伤,以免诱发或加重本病。 足部霉菌感染应积极治疗,以免诱发本病。 对因患肢剧痛而影响睡眠的病人,应防止坠床。 患肢功能锻炼,以改善患肢气血运行。

脱疽鉴别诊断

  1.绝大多数发生于男性,年龄多在25―40岁之间。

2.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更为多见。

3.发病前有吸烟、寒冻、小腿外伤史等。

4.初期患肢有沉重、怕冷、麻木感,足趾有针刺样痛,小腿肌肉有抽搐样痛,并出现间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无力。或伴有浅静脉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有的在发病前即有此表现。

5.中期(初期至中期的病程较长)局部皮肤发冷,患肢抬高则皮肤颜色苍白,下垂则暗红,疼痛转为持续性。行走困难,夜寐不安,患肢肌肉逐渐萎缩(亦可有水肿),足背皮肤萎缩,汗毛脱落,趾甲变厚,并可有粟粒样黄色瘀点反复出现,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或微弱。

6.后期患肢皮色暗红,犹如煮熟的红枣,皮肤上起黄泡,渐变为黑色,呈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肉枯筋萎,呈干性坏死;溃破腐烂,创口流紫黑血水,创面肉色不鲜,气味甚臭,疼痛剧烈,如汤泼火烧,彻夜不得安眠,常须屈膝抱足按摩而坐,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腐烂蔓延,五趾相传,上至足背,逐节脱落,乃至踝骨,日久不愈,疮口难敛。

7.肢体位置试验阳性。患者取平卧位,将下肢抬高(45?)3分钟,足部皮肤迅速变为苍白,伴有麻木发凉,疼痛加剧。然后让患者坐起,将患肢下垂,足部皮肤颜色回复时间缓慢,可呈潮红色、紫红色或斑块状紫绀,此为阳性,表示动脉痉挛或阻塞后肢体有血液循环障碍,动脉血流量不足。

8.本病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雷诺氏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双手,两侧对称。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可使手指突然变冷,皮色苍白,继而变为紫绀。待诱因消失,可恢复常态,脉搏正常,可伴有皮肤硬化,很少发生坏疽。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双侧下肢常同时发病,多数病人血胆固醇含量较高,脂蛋白代谢异常,并伴有高血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并发症。

(3)糖尿病性坏疽:多为湿性坏疽,范围较大,蔓延迅速,并有尿糖阳性,空腹血糖增高,多饮、多食、多尿等。

脱疽饮食保健

毛冬青猪蹄汤:毛冬青根180克,猪蹄1只,加水煎3~4小时,吃肉喝汤,分3次1日服完,连续服l一3个月。

赤小豆红枣汤:赤小豆60克,红枣5枚,水煎至豆熟烂,加红糖适量,取汁代茶,每日1剂。

脑囊虫病,侏儒症,细菌协同性坏疽,肺炭疽,颅咽管瘤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