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支原体肺炎(小儿冷凝集阳性肺炎,小儿MP肺炎,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
  • 典型症状:低烧 恶心 呼吸音减弱 干咳 咽痛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旧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是由支原体(mycoplasma,MP)感染引起的、基本病程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它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
典型症状:低烧 恶心 呼吸音减弱 干咳 咽痛

一、症状

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甚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偶含小量血丝),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但婴儿患者可有喘鸣及呼吸困难,体征依年龄而异,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体征,婴儿期叩诊可得轻度浊音,呼吸音减弱,有湿性罗音,有时可呈梗阻性肺气肿体征,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并发此种肺炎时,症状往往加重,可见呼吸困难,胸痛及胸腔积液,支原体肺炎偶可合并渗出性胸膜炎及肺脓肿,慢性肺部疾患与肺炎支原体间有一定关系,Berkwick(1970)报告27例哮喘儿童中复期有4倍增长,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呼吸道外病变可涉及皮肤粘膜,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偶见非特异性肌痛及游走性关节痛;胃肠道系统可见吐, 一、症状:

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甚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偶含小量血丝),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但婴儿患者可有喘鸣及呼吸困难,体征依年龄而异,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体征,婴儿期叩诊可得轻度浊音,呼吸音减弱,有湿性罗音,有时可呈梗阻性肺气肿体征,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并发此种肺炎时,症状往往加重,可见呼吸困难,胸痛及胸腔积液,支原体肺炎偶可合并渗出性胸膜炎及肺脓肿,慢性肺部疾患与肺炎支原体间有一定关系,Berkwick(1970)报告27例哮喘儿童中复期有4倍增长,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呼吸道外病变可涉及皮肤粘膜,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偶见非特异性肌痛及游走性关节痛;胃肠道系统可见吐,泻和肝功损害;血液系统方面较常见溶血性贫血,我们曾见2例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及主诉症状;文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及小脑损伤等;心血管系统病变偶有心肌炎及心包炎,细菌性混合感觉亦少见,白细胞高低不一,大多正常,有时偏高,血沉显示中等度增快。

二、诊断

1.持续剧烈咳嗽,X线所见远较体征为显著,如在年长儿中同时发生数例,可疑为流行病例,可早期确诊。

2.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血沉多增快,Coombs试验阳性。

3.抗生素青,链霉素及磺胺药无效,大环内酯类有效。

4.血清凝集素(属IgM型)大多滴度上升至1∶32或更高,阳性率50%~75%,病情愈重阳性率愈高,冷凝集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开始出现,至 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时消失,此为非特异性反应,也可见于肝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但其滴度一般不超过1∶32,而腺 病毒所致年长儿肺炎,冷凝集素多为阴性。

5.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有诊断价值,临床常采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在 病后第3天即可升高,病后2周大部分(76.5%)消失,可用ELISA,微量免疫荧光(MIF)等方法作特异性IgM检测,特异性IgG产生较晚,不能 作为早期诊断,此外又可用酶联吸附试验检测抗原,近年有用肺炎支原体膜蛋白制成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标本中抗原的报道,近年国内外应用DNA探针及PCR检测 肺炎支原体DNA诊断有敏感,快速,特异性高的优点,但由于支原体感染后可长期寄居在咽部,有时可成为携带状态,因而从咽拭子检测的病原体不能直接代表肺 部病原体,而血中肺炎支原体不存在携带状态,所以同时用PCR检测血肺炎支原体,则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增高,临床价值较大。

6.用病人痰液或咽拭洗液培养支原体需时太久,常要2~3周,因此对临床帮助不大。泻和肝功损害;血液系统方面较常见溶血性贫血,我们曾见2例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及主诉症状;文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及小脑损伤等;心血管系统病变偶有心肌炎及心包炎,细菌性混合感觉亦少见,白细胞高低不一,大多正常,有时偏高,血沉显示中等度增快。

一、病因

主要病原: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胸膜肺炎样微生物”,直径为125~150nm,与黏液病毒的大小相仿,为已知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小者,能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壁,呈球状等多种形态,革兰染色阴性。

病原体能耐冰冻,37℃时只能存活几小时。

二、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经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黏膜后,紧密吸附于易感宿主的细胞膜的受体上,通过增殖并释放毒性物质造成组织损伤。

三、基本病理改变

间质性肺炎及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显微镜镜检:

可见局部黏膜组织充血、水肿、变厚,细胞膜被损伤。

上皮细胞纤毛运动消失,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细支气管中有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的上皮细胞。

小儿支原体肺炎预防

1、保证营均衡养,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及早地给孩子口服钙剂和维生素A、D。

2、平时要注意体育锻炼,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3、室内保持通风,使肌体的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

4、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5、避免与呼吸道感染人群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

6、预防接种:灭活疫苗及减毒活疫苗。

小儿支原体肺炎鉴别

本病有时须与下列各病鉴别:

1.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2.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占成人各类病原体肺炎的80%,进入抗生素时代以来,细菌性肺炎的预后一度显著改善,但自60年代以后病死率居高不降,目前细菌性肺炎出现一些新特点,包括病原谱变迁,特别是医院内肺炎G-杆菌比率显著上升,肺炎链球菌虽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中仍占主导地位,但临床表现多趋于不典型。细菌耐药率增高的趋势。

3.百日咳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杆菌是本病的致病菌。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3 个月左右,故有百日咳之称。幼婴患本病时易有窒息、肺炎,脑病等并发症,病死率高。近年来幼婴及成人发病有增多趋势。

4.伤寒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中毒性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本病又称为肠热病 (enteric fever)。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全器官。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以及抗EB病毒的抗体阳性。

6.间质性肺炎

大多由于病毒所致,主要为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其中以腺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较多见,也较严重,常形成坏死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病程迁延易演变为慢性肺炎。

均可根据病史,结核菌素试验,X线随访观察及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反应等而予以鉴别。

小儿支原体肺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