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疝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腹膜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腹胀 肚子疼 急性肠扭转 肠鸣 恶心
一、症状
少数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能自动缓解的肠梗阻,或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史,或疼痛突然发作,逐渐加剧,伴有恶心、呕吐、腹胀、无排气排便,腹部可触及局限性包块,此包块也可能有数年病史,发作时有压痛,肠鸣音可亢进或有高调气过水声。
二、诊断
本病术前诊断困难,其确切诊断只有靠手术中证实,但亦有手术中误诊,将后腹膜的这种包块凝为恶性肿瘤或囊肿者。由于此病少见,部位深在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一旦发生则后果严重。如发现不可逆性肠梗阻者,应该想到腹内疝的可能性,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措施。
其疝环的形成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因素。
一、先天性因素
乃由于胚胎期小肠旋转所造成的腹膜隐窝而导致。腹膜隐窝又可分为:①十二指肠旁隐窝(Paradudcnal Fossae);②乙状结肠间隙隐窝(Intersigmoid Fossae);③盲肠周围隐窝( Pericecal Fossae):又可分为:a.回盲肠隐窝:在阑尾内侧回肠后下方;b.回结肠隐窝:在升结肠内侧回肠上方;c.盲肠后隐窝。在临床上以盲肠周围隐窝疝较多见。解剖上这些隐窝都属于回肠动脉分支范围,回肠旋转腹膜发生皱折而形成肠袢嵌顿。相对而言回结肠隐窝和回盲肠隐窝发生机会更多些。
二、后天性因素
在有些隐窝及其周围可由外伤或手术造成的腹膜孔隙而形成疝环。如直结肠手术或直肠造瘘术以及子宫切除等手术时不注意缝合关闭造瘘肠管与侧腹膜的孔隙或盆底腹膜关闭不全等,均可形成腹膜后疝。
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防止肠袢坏死,如为绞窄应切除坏死肠段,端端吻合,修补隐窝腹膜裂孔隙,以免复发。
必须与肠系膜短,先天性肠未能旋转或术后粘连使肠聚集在一起造成的肠排列紊乱相鉴别。有些后腹膜疝患者,可见多组小肠聚集在一处不能与触到的包块分开。此外,X线检查可见受累肠袢活动度几乎丧失,并有扩张、郁积及积气,偶可出现液平面。疝近端肠袢可有扩张和逆蠕动。胃或疝囊旁的肠管有时看到切迹或移位。另外一个特点是一次与另一次X线检查表现可以变化很大。也有人作肠系膜动脉血管造影,认为有助于后腹膜疝的诊断。
1、腹膜后疝术后食疗方:
1)吉林参4克,西洋参3克炖瘦肉。
2)冬菇4-5个炖瘦肉或鸡胸肉(饮汤)。
3)北芪15克,党参21克,淮山30克,莲子15克煲瘦肉。
4)土茯苓30克,生苡仁30克,元肉3枚煲草鱼或水鱼。
5)党参17克,茨实21克,杞子10克,苡仁15克煲瘦肉或鸡肉。
6)田七3克,人参(或红参)3克炖瘦肉或鸡肉。
2、腹膜后疝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