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肉芽肿(杜诺凡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腹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2~3∶1。以20~45岁性活跃年龄多见。
-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丘疹 浆液脓性分泌物 色素脱失 皮下结节
一、腹股沟肉芽肿症状
1、发病
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2~3∶1。以20~45岁性活跃年龄多见。
2.潜伏期
由于反复接触才可引起传播,故潜伏期不定,为8~80天。
3.好发部位
损害多发于外生殖器部位,男性多见于包皮、冠状沟、系带、龟头及阴茎等部,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系带、会阴、子宫颈等部,男女均可见肛周部,同性恋者尤为多见。通过血行及淋巴途径也可向鼻、唇、口咽部、四肢、胸、腹、臀部,内脏如结肠、肝、肾等,附睾、骨髓、骨骼,关节如眼眶骨、胫骨、锁骨、骶髂关节等部扩散。
4.皮损特征
初发损害是在外生殖器部位出现无痛性、暗红色湿润小丘疹,逐渐发展为约0.5cm直径的皮下结节。结节可破溃形成溃疡,如与梭状螺旋体混合感染,则组织可迅速发生坏死。溃疡继续发展,基底可形成增殖性牛肉红色天鹅绒状的肉芽组织,质较硬,边缘隆起,呈疣赘状,触之易出血,表面覆浆液脓性分泌物,有恶臭。如疏于治疗,日久溃疡增大、变深,可累及尿道、肛门等处。组织严重破坏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最后由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肥厚性瘢痕疙瘩样隆起,但并未愈合,伴色素脱失。溃疡、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内均可查见病原菌。由于自身接种,损害周围可出现散在卫星状小溃疡。
5.全身播散
约6%的患者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播散至全身其他部位,如面、口腔、胸、下腹及臀部的皮肤,也可播散到肝、结肠或附睾等脏器。
6.并发症
由于瘢痕形成,可导致淋巴管阻塞,引起阴茎、阴囊和女阴等处的象皮肿。也可因瘢痕形成及组织粘连,引起尿道、阴道、直肠或肛门等狭窄。由于溃疡及瘘管瘢痕等经久不愈,可并发鳞状细胞癌。
7.假性横痃
发生于腹股沟皮下部肉芽肿局部肿胀,但非淋巴结肿大,故称为假性横痃(pseudobubo)。也可发展为肉芽肿性溃疡,经久不愈。
8.病程
本病经过缓慢,可迁延数年甚至十数年,不能自愈。妊娠期发展迅速。少数晚期病人损害可恶变,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诊断
根据性接触史,临床表现(如初发生外生殖器结节,特异性的边缘隆起,牛肉红色无痛性肉芽肿溃疡)及实验室检查确诊。镀银染色可在病理组织切片中找到Donovan小体。但最好是采用组织涂片来找Donovan小体,即在病变边缘部穿刺活检,或行深部切开取一小块组织,用两块玻片将标本压碎,自然干燥、甲醛固定,再用Wright或Giemsa 染色镜检。在大单核细胞浆的囊性间隙区内可见Donovan小体,为园形或卵园形,大小1-2μ m,其荚膜被染成围绕于细菌的一嗜酸性致密区带,因染色质浓集于两极,故看上去象一个闭合别针。特征性的单核细胞直径为25-90μm,内有许多含Donovan小体的囊性区。
一、腹股沟肉芽肿发病原因
肉芽肿荚膜杆菌(calymmato bacterium granulomatis)属革兰染色阴性的球杆菌属,不产生孢子,具有荚膜,无鞭毛,1.5µm?0.7µm大小。在组织涂片中此菌被包在大组织细胞的空泡中,有时在多形核白细胞或浆细胞中。其形态学和抗原性类似于克雷伯杆菌属。在人工培养基不生长,曾报告在鸡胚卵黄囊内生长。其细菌学及生化特征尚未很好确定。电镜观察证实其超微结构的特征与典型的革兰阴性菌相似,在杜诺凡小体内尚发现噬菌体样颗粒。在波纹状的细胞壁上可见到丝状或小泡状突起。
肉芽肿荚膜杆菌仅对人类有致病性。病原体在入侵部位首先形成一个进展缓慢的丘疹或皮下结节,以后形成溃疡,累及周围组织,病理基础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历史与进展:1882年,McLeod首先报道了本病,以匍行性溃疡加以描述。1905年,Donnovan首先从损害的渗出物中发现了存在于巨噬细胞内呈两极染色的包涵体,从而证明其致病菌为一种类似利什曼菌的细胞小体,称为Donnovan小体。1943年,Anderson采用鸡胚中卵黄囊培养成功。1959年,Goldberg应用人工培养基培养成功。
病原体:病原体为肉芽肿荚膜杆菌(calymmato bacterium granulomatis),又称Donnovan菌,属克雷白杆菌属。呈短杆状,长约1.5µm,宽0.5~0.7µm,有荚膜,无芽孢和鞭毛。Gram染色阴性。在受损的组织细胞内表现为一卵圆形包涵体,内有20~30个菌体,称Donovan小体,最大1~2µm,呈蓝黑色别针头状。Wright-Giemsa染色或Warthin-Starry染色显示极性着色。电子显微镜观察,与肠道细菌具有共同噬菌体,由此可证明此种细菌可以通过卫生条件差的粪便污染环境中传播,也可解释在肛交的男性中致病的原因。用鸡胚卵黄囊和人工培养基可培养成功,但尚未建立动物感染模型。
二、发病机制
肉芽肿荚膜杆菌仅对人类有致病性。病原体在入侵部位首先形成一个进展缓慢的丘疹或皮下结节,以后形成溃疡,累及周围组织,病理基础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腹股沟肉芽肿预防
坚持正规治疗,避免半途而废,当完成治疗后再去医院复查或评价,如症状持续存在或复发,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在病人及其性伴侣彻底治愈前应避免性接触,使用安全套等隔膜性避孕工具,对患者的性伴侣也要坚持检查和治疗。
1)腹股沟肉芽肿患者的性伴侣,如果在患者出现症状的前60天内,与患者有过性接触,则应进行检查和治疗。
2)防止不正当的性行为,避免不洁性交。
腹股沟肉芽肿鉴别
早期生殖器溃疡与肛门病损害应与软下疳及梅毒的硬下疳和扁平湿疣鉴别:慢性溃疡或瘢痕性病变应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鉴别。
1、硬下疳
似早期的腹股沟肉芽肿,可根据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及梅毒血清试验加以区别。
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与腹股沟肉芽肿不同之处为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主要表现疼痛性横痃,其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
3.软下疳
软下疳发病急,潜伏期2~5天,常多发,溃疡疼痛,腹股沟有痛性横痃,病程短,病原体为杜克雷嗜血杆菌,可以培养鉴定。
4.生殖器疱疹
与腹股沟肉芽肿不同,生殖器疱疹初起为多个小水疱,很快破溃成为浅表糜烂或溃疡,局部淋巴结可增大,其病原体为单纯疱疹病毒。
5.尖锐湿疣
肛周的腹股沟肉芽肿可误诊为尖锐湿疣,但组织涂片查到杜诺凡小体时可确诊。
6.阴茎、外阴、宫颈癌
一般做活检或手术后组织学检查可以鉴别。注意腹股沟肉芽肿有真皮高密度的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较多的浆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内的杜诺凡小体等特点。鉴别困难时可试用腹股沟肉芽肿治疗。
7.皮肤利什曼病(东方疖)
腹股沟肉芽肿发生在生殖器以外时,需要与东方疖鉴别,后者可破溃形成溃疡,愈合较慢,其病原体为热带利什曼原虫,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胞内外可见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利什曼-杜诺凡小体(LD小体),应和别针状的杜诺凡小体区别。
腹股沟肉芽肿食疗方
1)【花生赤豆枣蒜汤】
配方: 带衣花生米90克,赤小豆、红枣各60克;大蒜30克。
制法: 以上诸物加水共煮汤。
功效: 益气养血,除湿解毒。
用法: 早晚分服。
2)【金针瓜络蚌肉汤】
配方: 蚌肉30克,金针菜15克,丝瓜络10克。
制法: 以上三物,加水适量煎汤,加盐调味。
功效: 益气养阴,清热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