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 发病部位:胃,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爱吃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的人
- 典型症状:恶心与呕吐 肚子疼 毒性表现 怕冷 大便粘腻
一、症状
据进食可疑食物、共食者集体发病和临床表现等可作出初步诊断。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可能由于食品中所含菌型的不同、数量多少、代谢产物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常见有胃肠炎型和过敏型,或同一病人两者均有。
1.胃肠炎型 潜伏期3~20h,起病急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泻为水样、带黏液、恶臭、无脓血,一天数次至十余次。有1/3~1/2患者胃肠道症状之后,发热伴有畏寒,持续数小时后下降。严重者有脱水或休克。
2.过敏型 潜伏期1/2~2h,表现为全身充血、颜面潮红、酒醉貌、周身痒感,胃肠症状轻。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
由于变形杆菌可寄生在正常人肠道,食物也可被变形杆菌污染。故凡疑变形杆菌中毒时,应取可疑食物、呕吐物和粪便作细菌培养,可分离出同型变形杆菌。分离出的变形杆菌,必须作血凝试验,才能确认。普通变形杆菌对OX19,奇异变形杆菌对OXK的凝集效价应在4倍以上增长者,才能肯定诊断。如作间接血凝试验,灵敏度可提高2~16倍。近年来应用变形杆菌对尿素(urea)、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的生化特性建立了快速同步定性定量检测方法-UPS法。正确鉴定率为100%,灵敏度是以往蔓延生长观察法的100倍,报告时间由以往4~15天减少至4~24h。且精密度高、特异性强,不受检样种类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发病原因
变形杆菌属肠杆菌科的革兰阴性杆菌,呈多形性,有周身鞭毛,无芽孢,无荚膜,运动活泼。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营养琼脂和血琼脂上均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10~43℃,其菌落常有爬行特点,不形成单个菌落,如将琼脂量提高至5%,可得到单个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现象。生化特征是硫化氢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尿素酶强阳性。抗原结构有菌体(O)和鞭毛(H)两种。根据抗原和生化性能的不同,将变形杆菌分为: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产黏变形杆菌(P.myxofaciens)和潘氏变形杆菌(P.penneri)。引起食物中毒者主要为前三种。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与摄入的细菌数量(一般认为达105个/g以上)、产生的毒素以及人体防御功能等因素有关。变形杆菌的致病力主要是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变形杆菌可产生一种细胞结合溶血因子(cell-bound hemolytic factor),对人类移行细胞具有很好的黏附力和较强侵袭力。有些菌株能产生α溶血素,具有细胞毒效应。变形杆菌还可产生组氨脱羧酶,可使肉类中组氨酸脱羧基成为组胺,组胺摄入量超过100mg引起类似组胺中毒过敏症状。
预防: 变形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土壤和污水中都带有大量的该菌,正常的人、畜肠道也常带有该茵。熟食制品如熟肉类、剩饭荣、以及凉拌荣等很容易通过接触带面容器、工具及操作人员的手而染菌。当染菌食物在20℃以上的环境中放置较长的时间后,变形杆菌就会大量繁殖或产生毒素,导致食用者的中毒。因此预防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主要措施是要注意熟食制作的卫生。 严格作好炊具食具及食物的清洁卫生。禁食变质食物。食物应充分加热,烹调后不宜放置过久,避免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熟食,对于存放过的熟食,在食用前要回锅加热处理。凉拌菜须严格卫生操作。
据进食可疑食物、共食者集体发病和临床表现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粪便培养可检得变形杆菌,用获得的变形杆菌为抗原作病人血清凝集反应,病人组较健康对照组凝集效价明显增高,以此可协助确诊。血清凝集抗体有助于诊断。本病需与霍乱及副霍乱、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胃肠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相鉴别。
应购买消过毒的牛奶而不买生奶,水果、蔬菜一定要洗干净;彻底加热食品,食品所有部位的温度都必须达到70℃以上;做熟食品放置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食品出锅后尽快吃掉;妥善贮存熟食品,应在60℃以上或10℃以下的条件下贮存熟食;贮存的熟食品在食用前必须再次彻底加热,加热时应使所有部位的温度达到70℃以上;避免熟食品与生食品接触,用于处理生、熟食品的刀具、案板要分开,以避免交叉传染;注意洗手,加工制作食品前和间歇后再次制作必须把手洗净;保持厨具和厨房的清洁,所有用来置备食品的用具表面必须保持绝对干净,抹布应每天更换,并在下次使用前煮沸消毒;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品;饮用安全卫生的水,不喝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