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结核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骨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以少年儿童或机体低抗力低下的青壮好发,80%发生在20岁以内
- 典型症状:盗汗 乏力 消瘦 面色苍白 颅内钙化
颅骨结核症状诊断
一、症状
多发生在青少年的额顶骨,多为单发,也有多发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在发病后很长时间或疾病进一步发展才引起病人的重视,但也有急性发作者,此时体温可高达38~39℃,局部头皮有红肿热痛,经一段时间见稳定,局部渐出现寒性脓肿,破溃后形成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的慢性窦道。颅骨结核同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性感染一样,病人可有长时间的低热,午后尤其明显,体温在37~38℃之间,面色苍白,两颊潮红,食欲不振,消瘦,体重减轻,乏力,盗汗,女性有闭经等全身症状。初起局部头皮可肿胀,继之发生无痛性但有波动感的寒性脓肿,穿刺脓肿可抽出干酪样坏死脓液。脓肿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窦道,经常向外排出灰白色干酪样脓液,时而夹杂小碎骨片,单纯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病程往往迁延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在颅骨被侵蚀穿破后炎症可向硬脑膜外蔓延,日久硬脑膜也可被侵犯甚至穿透,结核杆菌即可侵入颅内,导致各种颅内并发症及其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如常见的结核性脑膜炎、脑积水、癫痫、颅内结核瘤等。颅骨结核较少单独发生,多同时伴有肺部、骨关节结核病灶及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或破溃后形成长期不愈的慢性窦道。
二、诊断
在青少年或老年人中如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性感染,或有与患结核病人密切接触史,发现头皮有波动性寒性脓肿或有向外排出干酪样物及小块死骨经久不愈的慢性窦道,结合病人的症状及体征和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病灶如颅骨、肺部及骨关节等的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颅骨破坏或缺损等结核病灶和辅以周围血象中的淋巴细胞增多及血沉加快等实验室检查,诊断多无困难。如再行干酪样物涂片染色镜检查到结核杆菌或动物接种时有阳性发现,则更有助于确诊。
颅骨结核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颅骨结核是因结核杆菌侵入颅骨引起的特异性炎症反应。其感染途径主要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性结核病灶中的结核杆菌,通过淋巴系统和血行播散或由邻近病灶蔓延侵入颅骨引起的炎症反应,致使颅骨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破坏等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二、发病机制
大体可见在与受累的颅骨相应部位的头皮下有寒性脓肿,内含干酪样坏死组织及至脓肿破溃后形成的窦道。颅骨呈棕灰色,无光泽,质松软,常有形状不同的骨缺损或死骨。显微镜下可见皮下及窦道内和硬脑膜外有大片干酪样坏死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颅骨的骨小梁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分辨不清。
颅骨结核预防
及时治疗全身各部位的结核病灶是预防颅骨结核的根本。
颅骨结核鉴别诊断
一、鉴别
颅骨结核主要需与化脓性颅骨骨髓炎鉴别。后者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先有头部伤口感染或头面部疖肿、鼻旁窦炎等其他部位的化脓性感染。病初为突然高热伴较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全身酸痛、精神不振、嗜睡等。局部表现为头皮有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进而形成头皮下脓肿,穿刺可抽出黄色黏稠脓液而无干酪样物,涂片染色镜检及细菌培养可发现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细菌而无结核杆菌。慢性窦道中均可经常排出脓液及死骨,但结核性者为灰白色干酪样物,化脓性者为黄色黏稠脓液。颅骨X线平片上均可有骨缺损,其中可有游离死骨。但化脓性者骨缺损的边缘模糊不清,慢性者在骨缺损缘处还可有高密度骨质增生带,或病灶区呈虫蚀状,或地图状低密度,而结核性者骨缺损缘则呈穿凿样,边缘较整齐,有时在骨边缘处也可有高密度骨增生带。
颅骨结核饮食保健
1、颅骨结核吃什么食物对身体好?
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多吃鸡蛋、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饮食清淡,注意营养均衡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