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胆道蛔虫症(小儿胆道蛔虫病)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胆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 典型症状:肚子疼 小儿哭闹不安 胆道蛔虫症 腹肌紧张 面色苍白
一、症状
1.腹痛呕吐
起病急骤,突感右上腹剧烈疼痛,不能安卧,弯腰翻滚,哭闹出汗,面色苍白或涨红,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有时呕吐,偶吐蛔虫,间歇期疼痛基本消失,或只有上腹部微痛,短时间后再次发作剧烈疼痛,发作与间歇无规律,与蛔虫活动有直接关系,蛔虫死在胆道内或退出胆道则疼痛渐消失。
2.体征
主要在右上腹剑突旁有小范围压痛区,不发作时压痛点仍存在,并发症发生后,压痛范围增大且出现腹肌紧张,伴有发热,极少病人出现黄疸。
二、诊断
1.临床特点:有便虫或吐虫史,有服驱虫药史,阵发性剧烈上腹疼痛及剑突右侧压痛点。
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做十二指肠引流,三部分引流液都可有蛔虫卵,根据以上可做出诊断。
一、发病原因
下列因素可诱发胆道蛔虫症:
①肠功能紊乱:如发热腹泻,肠腔内环境发生改变,促使蛔虫活动增强。
②驱虫药不足,激惹蛔虫活动增强。
③药物或饮食改变了肠腔内酸碱度,蛔虫厌酸喜碱,低酸可促使蛔虫逆行向上。小儿肠道内常有蛔虫寄生,但一般不出现症状,当饥饿、高热、胃肠道术后或服用驱虫药剂量不当后,改变了机体的正常环境。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在环境改变,加上蛔虫有钻孔的习性,蛔虫就可以窜到十二指肠。当胆道下端Oddi括约肌松弛、功能不全、胆道扩张、嗜碱性的蛔虫容易钻入胆道。蛔虫进入胆道后的机械性刺激使胆道口括约肌痉挛,也带来了胆道感染。
二、发病机制
当空肠、回肠内蛔虫受到刺激,可逆行向上至胃和十二指肠;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Oddi括约肌放松时,蛔虫即进入胆总管、肝管,甚至进入肝内,蛔虫进入胆道后因虫体的活动引起平滑肌痉挛发生剧烈上腹疼痛,并可因虫体带入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发生胆道感染,引起肝脓肿,可严重地威胁患儿生命。一般小儿胆道蛔虫症多为一条蛔虫的前半部进入胆道,但也曾见过数十条蛔虫进入一个4岁小儿胆总管内的报道。蛔虫进入胆道后,可自动或被动排出。胆道内蛔虫退出有3种形式:
①部分虫体在胆管内,尾部仍在十二指肠,因头部受到胆管痉挛的压迫,尾部强烈卷曲使虫体退出胆道,这种形式最多见;
②虫体全部进入胆管,以后虫头调转,渐渐钻出。
③虫体死亡或麻痹后,部分腐烂,随胆汁排出,然而数量较多的蛔虫进入胆道或肝内,则不易退出。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2岁以上小儿应定期服用驱虫药;增强体质,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与胆囊炎,胆石症和胰腺炎相鉴别,但本症可引起前述并发症,依靠病史和辅助检查协助鉴别诊断。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