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性出血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前囟张力增高 拥抱反射消失 昏迷 呼吸异常 颅内高压
颅内肿瘤性出血症状诊断
一、症状:
1.通常肿瘤性颅内出血与其他原因出血的临床表现不一样,对于一位已知患脑肿瘤的病人突然病情加重,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时,肿瘤急性出血的可能性极大。但对于仅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脑肿瘤病人,此时,原发的肿瘤往往被忽视。因此,对于有异常部位的出血,又无其他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或原因的病例,应怀疑有肿瘤出血,进一步行CT扫描和核磁共振检查。有报道在颅内肿瘤出血的病人中,约24%的病例是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2.在CT和磁共振影像应用以前,肿瘤性出血的诊断多靠外科手术或活检,随着CT和磁共振的广泛应用,确诊颅内肿瘤出血已非难事。绝大多数肿瘤性出血经CT增强对比后即可确诊。
二、诊断
在CT和磁共振影像应用以前,肿瘤性出血的诊断多靠外科手术或活检,随着CT和磁共振的广泛应用,确诊颅内肿瘤出血已非难事,绝大多数肿瘤性出血经CT增强对比后即可确诊。
颅内肿瘤性出血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引起出血的肿瘤中,以转移性肿瘤要较原发性肿瘤常见。在转移性肿瘤中,以支气管肺癌,黑色素瘤、绒瘤和胃癌最常见,此外,还有肝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在原发性颅内肿瘤的出血中,以胶质母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最为常见,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脊索瘤和神经纤维瘤等也能引起出血,髓母细胞瘤出血多发生于儿童。肿瘤出血的类型依肿瘤的类别和生长部位不同而异,可有脑实质内、脑室内、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和硬膜外出血。Wakai等人对45例肿瘤出血分析表现,83%为肿瘤内或脑实质内出血,15%蛛网膜下腔出血,2%硬膜下出血。
2.肿瘤内出血:脑实质内出血是肿瘤出血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多为瘤内出血,仅15%的出血位于肿瘤周围。在原发性肿瘤的出血中,以胶质母细胞瘤、恶性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和垂体腺瘤最常见;在转移性肿瘤中,以肺癌、黑色素瘤、绒瘤和胃癌最常见,约2/3的肿瘤出血为急性起病。
3.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仅次于脑实质内出血的另一种类型,多由位于脑表面的肿瘤、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星形细胞瘤、垂体腺瘤和转移癌引起,其中,转移癌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要较原发肿瘤的发生率高。
4.脑室内出血:肿瘤引起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较低。可由脑实质内出血破入脑室或由生长在脑室内的肿瘤出血引起,常见的肿瘤有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瘤和转移癌等。
5.硬膜下出血:肿瘤引起硬膜下出血的发生率较低,以转移癌最多见。出血的主要来源可能是肿瘤出血流到硬膜下或由于肿瘤的侵袭导致位于硬膜下的桥静脉破裂,相关的肿瘤还有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等。脑膜瘤有时可引起硬膜下血肿。
5.硬膜外出血:极少见,可由脑膜瘤引起。
二、发病机制:
出血机制很复杂,不同肿瘤的出血可有其不同的诱发因素,大致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所谓直接因素是指肿瘤本身所引起的出血:
1.肿瘤血管的缺陷 有血管曲张、管壁变薄、血管瘘等,很易发生血管破裂,以胶质母细胞瘤多见。
2.肿瘤的本质为多血管性,含有大量的血窦,易损伤出血。
3.血液质量的异常 如白血病。
4.随着肿瘤增大,血液供应增加,新生动脉因不能抵抗血压的压力,而发生动脉瘤性曲张、破裂。
5.瘤细胞对血管壁的破坏。
6.静脉血栓形成或被瘤细胞阻塞。
7.放射治疗、头部外伤、手术操作等。
所谓间接因素,是指非肿瘤本身直接引起的出血。当颅压增高超过微循环灌注压时,则血流停滞、缺氧、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管壁破裂,发生血管周围灶状出血,被称为微循环出血。当颅压继续升高达到极为严重程度时,则致脑干移位和扭曲,发生大片出血,被称为体循环出血。
颅内肿瘤性出血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颅内肿瘤性出血鉴别诊断
对于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脑肿瘤病人,应注意与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高血压及烟雾病等脑出血性疾病相鉴别。影像学如发现肿瘤病灶,可以明确诊断。
颅内肿瘤性出血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