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尿路梗阻(小儿泌尿系统梗阻)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尿道,膀胱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少尿 泌尿系统感染 腰背酸痛 食欲不振 尿频
  尿路梗阻是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只要及时发现,尽早解除梗阻,大多数肾功能衰竭可以好转。泌尿系统是一个管道系统,管腔通畅才能保持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管腔发生梗阻就影响尿的分泌和排出。泌尿系统内外很多病变都会引起管腔梗阻,梗阻位置可能在肾脏内、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输尿管本身、输尿管膀胱连接部,膀胱颈或尿道,梗阻愈接近肾脏则肾积水发生越快。泌尿系梗阻在小儿泌尿系病变中占重要地位,泌尿系统中很多病变和梗阻常互为因果,如感染和结石可以引起梗阻,不同原因的梗阻又利于感染和结石的发生,加重了病变的复杂性和肾脏的破坏。故凡有泌尿系疾病时,均须注意有无梗阻问题,进行相应的检查,以便及时解除梗阻,引流尿液,保护肾功能。
典型症状:少尿 泌尿系统感染 腰背酸痛 食欲不振 尿频

小儿尿路梗阻症状诊断

      一、症状

由于梗阻的部位和性质及产生的速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引起泌尿系梗阻的原发病若比较易于发现,如泌尿系结石,肿瘤等,临床上便很少出现肾积水的表现,小儿肾盂的容量随年龄而异,1岁左右为1~1.5ml,5岁以内小儿约每岁增加1ml,以后逐渐接近于成人为5~7ml,故只有肾积水达到较严重程度时,才会出现腹部肿物或肾功能衰竭的病象,肾积水的另一类表现是间歇性梗阻引起间歇性肾积水,此外,肾积水最初的表现可以是急性泌尿系感染或生长迟滞,如果没有注意到梗阻的因素,则会延误正确的治疗,幼儿尿路梗阻可表现为尿失禁,夜尿症等,下尿路梗阻时引起排尿困难,尿频和尿不尽感,虽有双肾和输尿管积水,但无临床表现。

上尿路梗阻本身并无病象,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异位血管压迫等所致肾积水达数百毫升,甚至可达1000~2000ml,则出现腹部肿物,下尿路梗阻表现为充溢性尿失禁,而上尿路梗阻巨大肾积水有大量尿排出时,也可有尿失禁及夜尿,当尿液积滞时,可有腰腹部酸痛或胀痛,恶心,呕吐和尿量减少,当梗阻缓解后,疼痛消失,排出大量尿液,腹部检查,有时可触及肿物,由于肾积水可无自觉或客观症状,潜在进行性双肾病变能引起尿毒症,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贫血等,并可伴有高血压,尿道狭窄并发尿道炎时,可引起慢性附睾炎,尿道感染严重时并发尿道周围脓肿,脓肿破裂形成尿瘘, Campbeu(1951)分析小儿肾积水828例,其中临床512例,316例系15919例尸解所见,详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病例是婴幼儿, 梗阻性肾病由多种病因所致,临床表现取决于梗阻原发病因,梗阻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常见症状提示梗阻部位情况。

1.下尿路症状: 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神经源性膀胱或膀胱肿瘤侵入膀胱颈内,常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流细小,根据梗阻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不同,可出现急,慢性尿潴留或假性尿失禁。

2.上尿路症状: 输尿管狭窄,结石移动,表现典型肾绞痛和血尿,当肾积液时,可扪及腹部包块。

3.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多尿,夜尿,烦渴;肾小管重吸收受损,尿盐大量丢失,可出现高渗性脱水,出现高钾高氯性酸中毒。

4.肾功能不全:双侧梗阻性病变引起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甚至无尿,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体重减轻。

5.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时,表现为畏寒,发热,脊肋角疼痛或压痛,尿烧灼感,尿液混浊,下尿路感染时,表现尿频,尿急及尿痛。

6.肾结石: 既是梗阻的原因,又是尿路梗阻的并发症,结石多数为鸟粪石形(磷酸铵镁-碳酸钙),这是因为尿流不畅,细菌易停留生长繁殖,含尿素酶的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尿中氢离子,升高pH,引起磷酸铵镁-碳酸钙沉淀,形成结石。

7.高血压:梗阻性肾病高血压发生机制与其他肾实质性高血压一样,由细胞外液容量扩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跃及扩血管物质减少等因素引起,单侧或双侧梗阻解除后,高血压可自行缓解。

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可见于肾肿瘤,肾囊肿,多囊肾或肾积水患者,梗阻性肾病红细胞增多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和释放增多有关。

9.尿性腹水:新生儿或婴儿梗阻性肾病时,偶见尿液自发性外渗入腹腔,引起尿性腹水,此时腹水肌酐/血清肌酐比率变为3∶1,而非尿性腹水比例为1∶1,此点可供鉴别。

二、诊断

1.病史和特征: 具有典型的病史和体征者,诊断常无困难,但有时病变潜伏多年而未被发现,因此,任何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应注意有无梗阻性肾病,对反复尿路感染,药 物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应提高警惕,进行细致检查,既往有肾结石,妇科疾病及手术,肠病或其手术史者,也是诊断线索。

2.影像学检查: 是主要确诊方法。

小儿尿路梗阻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以梗阻的性质而言,最重要的是机械性梗阻,但神经性功能障碍在小儿泌尿系梗阻中也是一重要因素。下面简述引起小儿泌尿系梗阻的常见原因。

一般输尿管口以上的梗阻称为上尿路梗阻,而膀胱、膀胱颈部、后尿道及前尿道等部位的梗阻,称为下尿路梗阻。

1.尿道 常见的原因有狭窄,狭窄处可在包皮口、尿道口或尿道。尿道狭窄多由创伤或炎症所引起。而先天性前、后尿道瓣膜,前尿道憩室是小儿泌尿系梗阻的重要原因。此外尚有尿道结石,盆腔及会阴部肿瘤也可引起梗阻。

2.膀胱及膀胱颈部 膀胱神经功能障碍是较常见的原因。此外膀胱畸形(膀胱憩室,重复膀胱),结石、膀胱内、外肿瘤都常引起梗阻。

3.输尿管 狭窄的异位输尿管口,输尿管囊肿引起输尿管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在小儿较成人多见,而结石和盆腔肿瘤浸润压迫也是梗阻原因。

4.肾及肾盂 最多见的是肾盂和输尿管连接部先天性狭窄,也可因该部瓣膜,异位血管压迫造成梗阻。肾畸形(如蹄铁形肾)和肾异位时尿引流不畅。结石及肿瘤也可引起梗阻。

二、发病机制

泌尿系内外许多病变所引起的尿流梗阻最终都造成肾内压力升高,肾盏和肾盂尿液排出障碍,尿存肾盂内停留时间延长,肾盂扩张,肾曲管内压力逐渐升高,曲管扩张影响尿的分泌,同时压迫附近血管引起肾实质的贫血性萎缩。由于肾盂和肾盏扩张,肾实质萎缩,肾功能障碍,称肾积水(hydronephmsis)。

肾积水在病程进展上可分为:①肾盂扩大,肾盂壁变薄。②肾乳头萎缩(此时肾盂造影表现为杯形的肾小盏逐渐变平以致终于向外层凸出)。③肾实质进行性萎缩而变薄。当肾盂为肾内型时,肾实质萎缩就出现更早和更严重。

泌尿系梗阻,尿从肾盂肾盏排出受阻时,部分液体可进入淋巴管和静脉(肾盂淋巴管反流,肾盂静脉反流),这样就稍降低肾盂和肾小管内的压力,仍有继续分泌尿的能力。两侧输尿管被阻塞时,尿毒症常在3天内发生,如梗阻在8天内消除,肾功能常仍可恢复。部分梗阻或间歇性梗阻所引起的肾积水,常可达极大容积。

泌尿系梗阻由于梗阻的部位、性质不同而后果也不同。肾、输尿管以上梗阻(上尿路梗阻),由于梗阻部位距肾近,肾积水发展迅速,但仅患侧受累,而对侧肾常呈代偿性肥大,故总肾功能正常。膀胱以下梗阻时,由于膀胱肌肉增厚,加强排尿力量以克服梗阻。膀胱肌束错综交叉,如持续时间长,则膀胱黏膜从肌肉束中凸出,形成小梁假性憩室。由于膀胱迫尿肌代偿,而膀胱颈部、三角部组织肥大,突隆,如有炎症就更加重了膀胱颈部梗阻。当加强的排尿力量仍不能克服梗阻时,每次排尿后有剩余尿。一般来说剩余尿量的多少和膀胱功能不足的程度成正比。继之肾、输尿管积水,输尿管壁肌肉增厚,输尿管扩张伸长,形成曲折、粘连、固定,加重梗阻及肾积水的发展。膀胱以下泌尿系梗阻时,虽然膀胱作为缓冲地区,肾积水发展慢,双侧肾受累,总肾功能低下。综合上述下尿路梗阻进程。

小儿尿路梗阻预防

必须消除下尿路梗死和感染。如手术治疗尿道狭窄等疾病,根治尿路感染,尤其是那些分解尿素的细菌,避免膀胱异物,减少结石发生。预防上尿路结石的发生,应消除尿路梗阻因素,如对于先天性尿路畸形应积极处理。如早期发现包皮口、尿道口的狭窄,及时予以解除。创伤和炎症时应及时控制炎症,彻底治疗尿路感染,防止发生尿路的梗阻。对于尿路结石患者,预防应注意以下措施:

1.半年复查1次,增加运动,长期卧床者应常翻身。

2.大量饮水 尿石症患者如增加50%的尿量,尿石发病率会下降86%,尤其是临睡前要多饮水。养成饮水习惯,保持每天尿量不少于2000~2500ml。

3.调节饮食 草酸钙结石患者应少食菠菜、芦苇、豆腐、巧克力等含草酸或钙多的食品;尿酸钙结石患者应避免进食肉蟹、菠菜、动物内脏如肝、脑、肾等。

4.积极治疗各类感染性疾病。

5.不宜长期服用磺胺、乙酰唑胺等容易引起尿结晶的药物。

小儿尿路梗阻鉴别诊断

当泌尿系感染和反流、积水时,能注意排除尿路梗阻问题,发现尿路梗阻,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尽早明确梗阻的部位和梗阻的病因,以利判断预后和有效的治疗。首先应注意病史,当小儿诉说腹痛或腰痛时,须与急腹症鉴别。如以腹部肿物为突出表现,则须与其他腹膜后肿物如肾母细胞瘤,畸胎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等鉴别。如以膀胱颈部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为主诉,则须注意排尿情况,如排尿细小无力,排尿时间延长,排尿后有滴尿等。如膀胱内有移动性梗阻,则尿流可突然发生中断。须做肛诊,注意有无盆腔肿瘤和结石以及肛门括约肌情况。插入导尿管除能测剩余尿量外,并可除外尿道狭窄。

小儿尿路梗阻饮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尿失禁,肾结石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