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睾丸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男婴
- 典型症状:胀痛 雄激素过少 无睾丸 胃肠道症状 血清睾酮浓度低下
隐睾症状
没有并发症的隐睾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患侧阴囊扁平,单侧者左,右侧阴囊不对称,双侧隐睾阴囊空虚,瘪陷,若并发腹股沟斜疝时,活动后患侧出现包块,伴胀痛不适,严重时可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发热,若隐睾发生扭转,如隐睾位于腹股沟管或外环处,则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性肿块,患侧阴囊内无正常睾丸,胃肠道症状较轻,如隐睾位于腹内,扭转后疼痛部位在下腹部靠近内环处,右侧腹内型隐睾扭转与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颇为相似,主要区别是腹内隐睾扭转压痛点偏低,靠近内环处,此外,患侧阴囊内无睾丸时应高度怀疑腹内睾丸扭转。
查体时,应首先在病人立位检查睾丸,如果触诊不满意,还应再取仰卧位检查,应该避免室内过冷,并避免引起提睾反射的刺激,因为这些因素可能诱发提睾反射和睾丸的回缩,有些时候体检前洗个温水浴更有利于检查,大约20%隐睾在体检时不能被扪及,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隐睾都位于腹腔内,不能扪及的隐睾在手术中,约80%可在腹股沟管内或内环附近被发现,在剩余的20%中,单侧睾丸缺如约占3%~5%,双侧睾丸缺如约占0.6%,手术探查时,约65%睾丸缺如者可在腹股沟内环处找到精索和输精管残端,这样需要进行腹内探查寻找睾丸的病例仅占全部隐睾的2%~3%。
一、隐睾发病原因
由于胎儿期睾丸正常下降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隐睾的病因学也有多种说法。
二、发病机制
隐睾常有不同程度的睾丸发育不全,体积较健侧明显缩小,质地松软,大部分病人伴有附睾,输精管发育异常,发生率约为19%~90%,约1%~3%的隐睾患者手术探查时睾丸已经缺如,仅见睾丸,附睾残迹和(或)精索血管,输精管残端。
隐睾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生殖细胞发育障碍,间质细胞数量减少,其改变随年龄增大而更加明显,成人隐睾曲细精管退行性变显著,几乎看不到正常精子,这些改变也和隐睾的位置有关,位置越低,越接近阴囊部位,病理损害就越轻微,反之病理损害越严重。
1、隐睾的病理组织学标志:
①患儿1岁后仍持续出现生殖母细胞;
②Ad型精原细胞数减少,正常睾丸曲细精管内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是:生殖母细胞→Ad型精原细胞→Ap型精原细胞→B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原细胞→精子细胞→精子,正常男孩出生后60~90天血液中LH和FSH有一潮涌样分泌,刺激间质细胞增生,并分泌大量睾酮,形成睾酮峰波促使生殖母细胞发育成Ad型精原细胞,这一过程大约在出生后3~4个月时完成,由于隐睾患者生后60~90天的LH和FSH潮涌受挫,间质细胞数目减少,睾酮分泌量下降,不能形成睾酮峰波,从而使生殖母细胞转变成Ad型精原细胞发生障碍。
2、按睾丸所处位置,临床上将隐睾分为:
①高位隐睾:
指睾丸位于腹腔内或靠近腹股沟内环处,约占隐睾的14%~15%。
②低位隐睾:
指睾丸位于腹股沟管或外环处。
3、也有将隐睾分为4类:
①腹腔内睾丸:
睾丸位于内环上方。
②腹股沟管内睾丸:
睾丸位于内环和外环之间。
③异位睾丸:
睾丸偏离从腹腔至阴囊的正常下降路径。
④回缩睾丸:
睾丸可推挤或拉入阴囊内,松开后又缩上至腹股沟处。
隐睾预防
男孩子的父母应认真检查孩子的阴囊。一般在阴囊两侧都能模到花生粒大小的睾丸,摸时有实物感。如果阴囊空虚,不能摸及睾丸,或只有一个,应立即去医院诊治。目前认为,2岁以后可进行隐睾手术处理,最迟不能超过10岁,否则就可能影响精子的功能。
一旦发现孩子是隐睾,必须立即到正规医院的专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但不管何种治疗方法,都必须在孩子两岁内进行。因为超过2岁,患儿的睾丸组织就会发生病理变化。
隐睾鉴别
应与睾丸缺如,异位睾丸,回缩性睾丸等相鉴别。
1、回缩性睾丸
多见于婴幼儿,是由于提睾肌过度收缩所致,随着年龄增长,睾丸增大和提睾肌作用减弱,这种现象将逐渐减少,回缩睾丸用手轻柔地向下推挤,可回纳至阴囊内,松手后睾丸可在阴囊内停留一段时间,与滑动睾丸的区别是后者被推进阴囊后,一旦松手睾丸即退回原来位置,属隐睾范畴。
2、异位睾丸
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股部或会阴部找到睾丸,正常睾丸下降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沿着引带末端的阴囊分支而进入阴囊底部,如睾丸未降至阴囊底部,而沿睾丸引带末端的其他分支下降至耻骨部,股部或会阴部,则形成异位睾丸,约占隐睾的1%。
隐睾饮食
术后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纤维素丰富的饮食,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便秘。